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穿越龙门石窟千年岁月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穿越龙门石窟千年岁月

来源:科技日报2024-06-25 09:54

  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凭借窈窕婀娜的身姿、细腻流畅的雕工吸引着游客驻足。“她美到我的心坎里去了。”近日在龙门石窟游览的北京游客马女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尊造像给她的感觉是“既完美又遗憾,像是东方的‘维纳斯’”。

  马女士的遗憾是,这尊造像发髻以下至鼻子以上部位已然损毁,面目变得模糊,慈悲庄严的感觉无法全面呈现。“即使再高明的维修技术,也无法在石窟上再现这尊观世音造像当年的风采。”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子龙对记者说。

  所幸,数字技术为这尊1300余年前的观世音造像带来了新生命。

  “数字龙门”再现石窟宏伟与精美

  20世纪初,一些国外探险家、学者、摄影师在考察龙门石窟时,曾拍下被破坏前的这尊观世音像照片。“这些不同版本的老照片,不仅为推测破坏时间提供了佐证,更为虚拟复原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介绍,他们以历史老照片为依据,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融合三维数字化技术、颜色检测分析技术、传统雕塑艺术等手段,结合同时期同类型造像特征,按照一定规则,对这个观世音像龛进行了造型虚拟修复、色彩虚拟复原。

  现在,游客只需掏出手机,通过App对准像龛进行增强现实扫描,就可以看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复原后的观世音造像通体彩绘,面庞丰腴、气质高贵,充满了婉约典雅的东方美。

  这是近年来龙门石窟数字化工作的一个缩影。“数字龙门”是基于深厚学术研究之上,将石窟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技术融于一体的数字化工程。

  “建立科学全面系统地涵盖龙门东西两山石窟、院藏文物和拓本以及流散文物的高精度数据库,是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说。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与石窟保护研究工作深度融合,助力科研工作提升,更能结合虚拟修复、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多方式再现龙门窟龛造像的宏伟与精美。

  “比如龙门石窟有大量模糊碑刻题记及浮雕纹饰,我们通过全光影采录技术、全细节立体成像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的叠加,对石窟表面模糊部位进行微痕识别提取,使其模糊的图案文字清晰化,让其所蕴含的丰富文物信息还原再现。”高俊苹说,如此一来,既能助力提升石窟寺考古研究能力,又可以多维展示龙门石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美细腻的雕刻艺术。

  开启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新路径

  数字档案的建立,为研究人员用新方式“守护”龙门石窟,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2021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流散文物的寻探确定原位、虚拟复位研究展示中,由此开启了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已相继完成火顶洞菩萨头像等3件流失海外回归文物、奉先寺北壁佛首等4件数字化回归文物与石窟残存造像的“身首合一”,并通过3D打印进行复位展示。

  “2024年,我们新寻探确认了一件2005年由海外回归的唐代天王头像在龙门石窟中的原位,再现其完整样貌。”高俊苹说,“龙门石窟研究院还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促成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9件龙门石窟流散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回归。”

  打开小程序“云上龙门”,游客可以在线体验“云游石窟”,百余处文化遗迹尽收眼底;“云上龙门”还搭载了不少造像的三维展示、多角度模型剖面、老照片与现状对比等功能。

  “望龙门石窟最美‘天花板’莲花洞,与卢舍那大佛贴面而过……”走进“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一场全息天幕秀令观众直呼“人在画中游”。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龙门石窟的展陈方式愈发灵活,文旅样态愈发多样。赏玩龙门,游客有了更具科幻感、沉浸感和交互感的潮流体验。

  余杰认为,只有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数字化形式、借助高科技融合创新,龙门石窟所拥有的丰富多元文化信息,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活起来。孙 越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网络法治30年,这些热词与大家息息相关

  • 阿根廷向中国返还14件文物艺术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2024-06-28 10:47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  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2024-06-28 10:25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06-28 10:23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2024-06-28 10:19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024-06-28 10:14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