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动人工智能政策与技术并行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推动人工智能政策与技术并行

来源:经济日报2024-06-27 13:17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前沿,在第十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备受关注。在“各国准备好迎接人工智能了吗?”利益相关者对话论坛上,嘉宾表示,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要素,确保能源安全,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对推动人工智能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人”依然是关键要素。人工智能触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广泛嵌入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妥善使用人工智能,是我们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问题。“要引领人们正确认识新技术,有效使用新技术。”约旦数字经济与创业大臣艾哈迈德·哈南德(Ahmad AI Hanandeh)说,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这需要教育系统进行长期改革,将更多数字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他表示,技能提升的速度往往不及技术发展的速度,思考哪些是面向未来的技能,并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十分必要。

  约翰内斯堡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丽卡·克雷默·姆布拉(Erika Kraemer Mbula)说,非洲有许多初创公司从各个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用,本土公司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探索,为本地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是全球面临的共性挑战。“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在下一代技术浪潮来临时,都要探索出更加高效的能源使用方式,从而保证技术发展不会受到能源制约。”日本NTT DATA(NTT数据)亚太区首席执行官约翰·隆巴德(John Lombard)说,目前正在探索一项通过光进行发电的技术,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效保障能源安全,并减少数据延迟等问题。

  “可再生能源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非洲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非常少,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呈现小规模、分散性、碎片化特征。我们需要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更大规模应用。”艾丽卡·克雷默·姆布拉表示,目前非洲也在探索创新,有大量投资用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相信未来非洲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广阔。

  如何引导人工智能在安全的边界内行稳致远?“加强技术监管,确保数据安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约翰·隆巴德说。

  “数字经济规模将逐渐扩大,推动各领域持续发展,带来更多非正式就业岗位。我们要尽可能创造友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艾哈迈德·哈南德表示,将不断有新的问题等待解决,过去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在未来未必有效,要不断学习与思考,更加清楚地了解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在治理过程中,既要践行既有的监管框架,也要针对发展中的细节问题制定应对之举。

  “技术发展的步伐超过监管制度的发展速度,法律法规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应对技术的变化,这是一个你追我赶的过程。人工智能带来多元问题与风险,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的监管能够覆盖所有问题。这使得监管工作面临更多考验,部门之间的协同尤为重要。”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表示,政府要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政策制定与技术发展并肩前行。在短期内难以建立一个面面俱到的制度体系,但是基于某些场景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是能够实现的。

  “政府应加强与企业、社会机构、公众的沟通,制定政策性实验项目,并探索推广模式。”艾丽卡·克雷默·姆布拉说。

  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人工智能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个国家而言,无论是否受到地缘政治、技术竞争等因素影响,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都是毋庸置疑的。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中美两国面临一些相同的挑战,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薛澜表示。(记者张 晓)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数读我国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网络执法成绩单

  • 中国体操队备战巴黎奥运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2024-06-28 10:47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  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2024-06-28 10:25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06-28 10:23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2024-06-28 10:19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024-06-28 10:14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