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潘承洞:向数而行 心有大国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潘承洞:向数而行 心有大国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4-08-22 10:25

  ■中国科学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张雨琛

  对很多数学家来说,数学研究就是一场“有”与“无”的博弈。在博弈结束前,无人能知道结局。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此书是了解和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必读书,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

  近日,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说:“潘承洞先生所展现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样一种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正是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共通之处。我们敬仰他、怀念他、学习他。”

  “矢志科研报国,勇攀科学高峰”

  潘承洞生于1934年,逝于1997年,苏州人,“崇文、重教、修身、报国”的家风自幼根植于他心中。

  5岁时,潘承洞入读振声中学附属小学,1949年考入苏州桃坞中学高中部。高中时,潘承洞的数学老师祝忠俊曾留学海外,对当时的数学前沿多有了解。一次,潘承洞在阅读《范氏大代数》时,发现书中一道有关循环排列题的解答是错的,他立即作了改正。这一举动令祝忠俊刮目相看——不迷信书本、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难能可贵。

  1952年,潘承洞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4年后,潘承洞继续留校成为数学家闵嗣鹤的研究生。那是近代解析数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为了研究数论中的著名猜想,一些重要的新的解析方法得到应用。

  彼时,哥德巴赫猜想刚刚进入中国,吸引了许多数论研究者,其中就包括刚从事数论研究不久的潘承洞。

  1963年,潘承洞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表偶数为素数与一个不超过4个素数乘积之和》,论证了“每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另外四个素数的和”。该成果将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推向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关键性突破”。

  他与潘承彪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历史、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介绍与有价值的总结,被国内外数学家评价为“成功的再创造”“解析数论研究宝库中的又一新作”。

  1978年,潘承洞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2年,因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潘承洞与陈景润、王元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潘承洞曾说,做学问是最累的,最重要的是有毅力。“矢志科研报国,勇攀科学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对潘承洞如此评价。

  “是位放手型的老师”

  潘承洞身高一米八四、戴一副接近2000度的近视眼镜。在学生的记忆中,他又高又瘦,平日忙于工作,话不多,很少有人受到过他的表扬。但恩师对自己学术方向的点拨,令他们终身难忘。

  在山东大学任教的30多年中,潘承洞开设了10多门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复变函数论、阶的估计、初等数论、拟保角变换、素数分布、堆垒素数论、哥德巴赫猜想等。

  潘承洞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他讲课风趣幽默,能在谈笑风生中把一个枯燥的数学知识点讲解清楚。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数学课上哈哈大笑是多么难得,但潘校长的课就是这样轻松”。

  在潘承洞的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的记忆中,导师潘承洞经常鼓励自己寻找课题、自己探索,“是位放手型的老师”。正因如此,蔡天新在不经意间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对我很有启发,甚至在我后来指导研究生时也派上了用场。”

  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也是潘承洞的学生。1989年暑假,刘建亚第一次见到导师时,这位在世界数学界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正在没装空调的办公室里挥汗如雨地看文件。刘建亚记得,潘承洞跟他交谈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说“关于数论,就这么多内容,你要自己探索方向”。

  1994年,刘建亚的博士论文取得一定进展后,便向潘承洞作汇报。“我当时很期待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不料,老师却说‘不够好,还要取得更大进展’。”此后4个多月,刘建亚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攻坚战,最终解开了60年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

  论文答辩时,潘承洞点评道:“这个问题很难,我和陈景润年轻时都做过,但都没做出来。”刘建亚说,这是他唯一一次得到导师的表扬。

  14名博士研究生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是潘承洞多年从教交出的成绩单。学生的论文或学术成果都饱含着他的心血,甚至是他许多独特、关键的思想,但他从不署名。

  他希望学生各有所长,因此他的学生大多分属不同的研究方向。他曾派36岁的于秀源去英国剑桥大学,师从数学家阿兰·贝克,研习超越数理论。1983年,于秀源成为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也是山东省的第一顶“博士帽”。后来,他又推荐刘建亚到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最终破解了美国数学家盖拉格1975年提出的一个猜想,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凡是大家,便不会囿于一隅,而是将视线投向远方。当年,潘承洞给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推荐了支撑现代经典公钥密码的大整数分解的书籍。如今,王小云已成为密码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她博士毕业后潜心研究10年,破解了5个国际哈希函数算法,包括计算机系统广泛采纳和部署的两大哈希函数标准MD5和SHA-1。

  潘承洞常说,文章水平的高低与职位的高低并无直接关系,他写得最好的论文是当讲师时完成的,且论文水平的高低与论文字数也没有直接关系。这一见解对于当下的科研仍有很大启示。

  “文理并举,新老并进”

  1986年底,潘承洞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彼时的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但在迎来了首位数学家校长后,学科氛围发生了重大改变。

  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发展背景与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潘承洞提出“文理并举,新老并进”的治校方针,扶持、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学科,并注重后备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各学科教学科研梯队的建设,使得山东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尽快适应了当时新的社会形势。

  翻开潘承洞厚厚的工作笔记,字迹清晰、管理意识明确。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人才选拔改革、“211工程”建设、国际会议……他以极具洞察力的数学家眼光高效率地整顿队伍,建设富有执行力的领导班子。

  在那个教研人员匮乏的年代,潘承洞力主打破评定职称论资排辈的传统,破格提拔了大量优秀青年教师。1992年底,他主持推出了“破格教授”政策,即40岁以下年轻教师晋升教授职称可不占用所在院系名额,由学校统一筛选。次年,学校一次提拔了16位年轻教师为教授,最年轻的只有30岁。

  “一个大学要想不断发展和提高,必须注重发展高科技,把注意力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上来,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任校长期间,潘承洞大力发展山东大学的高技术产业学科,不断拓宽该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

  而今,潘承洞的雕像静静矗立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这座他选址、奠基并一手主持建设的校园。他的目光向前望去,穿过校园,看向中国的更远处。

  《中国科学报》 (2024-08-22 第1版 要闻)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中央歌剧院《卡门》唱响沙特

  • 电影《日掛中天》主创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