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湿地保护引来“金凤凰”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湿地保护引来“金凤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25 04:20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黄河流出宁夏最后一段,在石嘴山市惠农区调皮地“扭动腰身”,冲刷出一片湿地河滩。人们沿岸而居、依河而生,渐渐有了银河村。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湿地保护引来“金凤凰”

银河湾成为候鸟天堂。陈小组摄/光明图片

  暑气减退的午后,沿着银河村外砂石小路走向2公里处的黄河岸边,只见万亩湿地芦苇摇曳、飞鸟嬉戏,与远处的嵯峨贺兰山相映成趣。不少游客举起手机,记录这多姿美景。“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滩地,种地放牧是村民的主要营生。现在,银河湾已经是植物和鸟类的地盘喽!”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几句话,揭开了银河村蝶变的故事。

  诚然,对于银河村村民来说,亲水而居的记忆,并不总是美好如初。“连年耕种放牧,湿地逐渐沙化,一场大风,黄沙就把田间沟渠给淤了,年年开春挖沙清渠。”村民杨兴平曾经种了1000亩河滩地,虽然广种薄收,但也舍不得“割爱”。

  “户均几百亩,哪个都舍不得退。有村民说,河滩地不让种,心里感觉像‘死’了一回。”王学锋告诉记者,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给大家讲退耕还湿的生态效益和长远价值。渐渐地,种植大户松了口,大家都跟紧退耕的步子,全村一共退了1万亩河滩地。

  退耕还湿,是银河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蝶变的开始。自打湿地还给自然,黄河岸边就大变样了,土生土长的红柳从稀稀拉拉变得密密麻麻,慢慢长成了3000亩的天然红柳林,逐步把一座座沙丘包围,村民们都说,“沙子有腿也跑不起来了”。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湿地保护引来“金凤凰”

银河村村民柏波正在大棚里管理无花果。石亮摄/光明图片

  生态向好,银河湾迎来首批游客——候鸟。“经常到河滩上遛弯的村民发现,不知啥时候来了这么多鸟,也叫不上名字。”王学锋说,从秋季到来年春季,数不清的鸟类在这里栖息,直到络绎不绝的摄影爱好者扛着机子追过来,大家才知道这些都是迁徙的候鸟,银河湾是它们的能量“补给站”。随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黑鹳、白头鹤等频繁来银河湾“打卡”,这里的监测鸟类达324种。银河湾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达18种,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0余种。2019年,这里还被评为自治区级湿地公园,银河村开始美名远扬。

  “面子”扮靓的同时,银河村也在踅摸,“里子”怎么变厚实?2017年,银河村通过集体股权改革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与驻地的粮食储备库合作代购玉米,还给周边的建筑公司、养殖园区提供建筑材料、购销水果等。合作社当年盈利“第一桶金”32.8万元。

  一番“牛刀小试”,给村民带来了发展希望,然而,作为“领头雁”的王学锋,短暂喜悦后又陷入沉思,“依附企业终究不可持续,且联农带农效果不明显,乡村振兴还是要有自己的产业”。

  2019年,自治区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银河村作为试点之一,经过重新规划,迎来了发展拐点。黄河草滩、万亩湿地、候鸟天堂、观鸟基地、摄影创作基地……这些不都是银河村发展农文旅的优势吗?村党支部外出学习考察后,计划整合闲置宅基地、河滩地等,利用集体资金打造旅游区。

  不料,村民却“不买账”。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的疑问一长串。为了让村民了解银河村的生态优势和发展潜力,村党支部带着村民代表到陕西等地观摩,做思想动员。“一边整合资金配套基础设施,一边鼓励村民结合自家情况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双管齐下嘛!”王学锋说,从2020年开始,银河村陆续建设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游客接待中心、火车皮创意餐厅等,申报获批了国家黄河郊野公园银河湾段项目,建设了黄河农耕文化数字体验中心、黄河根雕艺术馆等,银河湾生态旅游区获批国家3A级旅游区。

  退了河滩地的村民,新营生各式各样。有人借着多年放牧经验,在村里的集中养殖园区规模化养殖肉牛;有人将闲置院落改造成特色民宿,专门接待湿地观鸟的游客;有人承包土地种植瓜果,搞起了休闲采摘。年轻的村民柏波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回村流转土地建了6栋小拱棚种植无花果,借着乡村旅游的客流量,好果子根本不愁卖。“一栋棚年产2000斤左右,基本供休闲采摘了。”柏波说,原来种河滩地的父母也主动到大棚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立秋后,大批迁徙候鸟陆续到来,一到周末,观鸟的游客爆满,走的时候都不会空着手!你看,桃子刚采摘完,李子就接上了。”银河村李家采摘园负责人李占平告诉记者,游客不光乐意来、体验好,还购得欢呢!

  保护一片湿地,带活了一个村子,引来了致富的“金凤凰”,让银河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村子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40万元,连续三年破百万元。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5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