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湿地保护引来“金凤凰”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湿地保护引来“金凤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25 04:20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黄河流出宁夏最后一段,在石嘴山市惠农区调皮地“扭动腰身”,冲刷出一片湿地河滩。人们沿岸而居、依河而生,渐渐有了银河村。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湿地保护引来“金凤凰”

银河湾成为候鸟天堂。陈小组摄/光明图片

  暑气减退的午后,沿着银河村外砂石小路走向2公里处的黄河岸边,只见万亩湿地芦苇摇曳、飞鸟嬉戏,与远处的嵯峨贺兰山相映成趣。不少游客举起手机,记录这多姿美景。“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滩地,种地放牧是村民的主要营生。现在,银河湾已经是植物和鸟类的地盘喽!”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几句话,揭开了银河村蝶变的故事。

  诚然,对于银河村村民来说,亲水而居的记忆,并不总是美好如初。“连年耕种放牧,湿地逐渐沙化,一场大风,黄沙就把田间沟渠给淤了,年年开春挖沙清渠。”村民杨兴平曾经种了1000亩河滩地,虽然广种薄收,但也舍不得“割爱”。

  “户均几百亩,哪个都舍不得退。有村民说,河滩地不让种,心里感觉像‘死’了一回。”王学锋告诉记者,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给大家讲退耕还湿的生态效益和长远价值。渐渐地,种植大户松了口,大家都跟紧退耕的步子,全村一共退了1万亩河滩地。

  退耕还湿,是银河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蝶变的开始。自打湿地还给自然,黄河岸边就大变样了,土生土长的红柳从稀稀拉拉变得密密麻麻,慢慢长成了3000亩的天然红柳林,逐步把一座座沙丘包围,村民们都说,“沙子有腿也跑不起来了”。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湿地保护引来“金凤凰”

银河村村民柏波正在大棚里管理无花果。石亮摄/光明图片

  生态向好,银河湾迎来首批游客——候鸟。“经常到河滩上遛弯的村民发现,不知啥时候来了这么多鸟,也叫不上名字。”王学锋说,从秋季到来年春季,数不清的鸟类在这里栖息,直到络绎不绝的摄影爱好者扛着机子追过来,大家才知道这些都是迁徙的候鸟,银河湾是它们的能量“补给站”。随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黑鹳、白头鹤等频繁来银河湾“打卡”,这里的监测鸟类达324种。银河湾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达18种,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0余种。2019年,这里还被评为自治区级湿地公园,银河村开始美名远扬。

  “面子”扮靓的同时,银河村也在踅摸,“里子”怎么变厚实?2017年,银河村通过集体股权改革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与驻地的粮食储备库合作代购玉米,还给周边的建筑公司、养殖园区提供建筑材料、购销水果等。合作社当年盈利“第一桶金”32.8万元。

  一番“牛刀小试”,给村民带来了发展希望,然而,作为“领头雁”的王学锋,短暂喜悦后又陷入沉思,“依附企业终究不可持续,且联农带农效果不明显,乡村振兴还是要有自己的产业”。

  2019年,自治区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银河村作为试点之一,经过重新规划,迎来了发展拐点。黄河草滩、万亩湿地、候鸟天堂、观鸟基地、摄影创作基地……这些不都是银河村发展农文旅的优势吗?村党支部外出学习考察后,计划整合闲置宅基地、河滩地等,利用集体资金打造旅游区。

  不料,村民却“不买账”。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的疑问一长串。为了让村民了解银河村的生态优势和发展潜力,村党支部带着村民代表到陕西等地观摩,做思想动员。“一边整合资金配套基础设施,一边鼓励村民结合自家情况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双管齐下嘛!”王学锋说,从2020年开始,银河村陆续建设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游客接待中心、火车皮创意餐厅等,申报获批了国家黄河郊野公园银河湾段项目,建设了黄河农耕文化数字体验中心、黄河根雕艺术馆等,银河湾生态旅游区获批国家3A级旅游区。

  退了河滩地的村民,新营生各式各样。有人借着多年放牧经验,在村里的集中养殖园区规模化养殖肉牛;有人将闲置院落改造成特色民宿,专门接待湿地观鸟的游客;有人承包土地种植瓜果,搞起了休闲采摘。年轻的村民柏波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回村流转土地建了6栋小拱棚种植无花果,借着乡村旅游的客流量,好果子根本不愁卖。“一栋棚年产2000斤左右,基本供休闲采摘了。”柏波说,原来种河滩地的父母也主动到大棚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立秋后,大批迁徙候鸟陆续到来,一到周末,观鸟的游客爆满,走的时候都不会空着手!你看,桃子刚采摘完,李子就接上了。”银河村李家采摘园负责人李占平告诉记者,游客不光乐意来、体验好,还购得欢呢!

  保护一片湿地,带活了一个村子,引来了致富的“金凤凰”,让银河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村子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40万元,连续三年破百万元。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5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在建最北高铁全线铺轨贯通

  • 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海试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