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来源:光明网2024-12-31 18:56

  近日,华为“见非凡”品牌计划合集视频上线,为公众呈现了一场跨越领域、触动人心的非凡盛宴。自该计划启动以来的两个月,十期视频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访谈,展现了十位在不同领域卓有成就的“非凡大师”的人生历程和精神追求。

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非凡人物讲述非凡故事

  从“跳水皇后”郭晶晶,到“中国天眼”FAST 总工程师姜鹏,从打造国家超级工程的工程师刘争平与孟凡超,到“故宫守门人”单霁翔,以及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文化、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徐冰、倪萍、何赛飞、李少红,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每个平凡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告诉人们:坚持、跨越、勇于面对挑战,是通往非凡之路的必修课。

  “没有天生的非凡,在你前进的道路当中,克服一切的困难,克服一切的不确定性。”在《听见槌音的回响》中,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讲述中国入世谈判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传递“深耕细微处,在平凡中铸就非凡”。

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从央视舞台到人生舞台,倪萍“苦尽甘来”的故事令人动容。在《报好人生的每一幕》中,主持人、演员倪萍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个人感悟,为观众诠释“非凡”的真谛——“你不一定要做一个很伟大的事业,但是你只要在岗位上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它就会做成一个非凡职业”。

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青藏铁路冻土专家、青藏铁路探路者刘争平相信,“难走的路,更需要坚实的脚步”,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多年冻土世界性技术难题上领先世界,几代人以“热血”打败“冻土”,最终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

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在“见非凡”品牌计划视频中,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将港珠澳大桥从梦想变为现实。他对桥梁事业的热情没有因走向暮年而衰减,反而因持续前行而与日俱增。他说,“超级工程也是要求有超级的付出,也需要超级的团队”。

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什么是真功夫?经过千百次锤炼的基本功,就成了真功夫。”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何赛飞讲述了她对非凡的理解。她认为,再小的配角,也是她要全力以赴对待的主角。让自己的高光服务更多人,就是非凡。

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非凡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非凡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对极致的不懈追求。华为不断在科技领域开拓创新,引领着行业的潮流。而“非凡大师”,作为华为超高端品牌的代表,将“寻常处,见非凡”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十位非凡人物同框,演绎“寻常处 见非凡”

  “非,是不断地舍弃,否定,坚持创造的能力;凡,是认真,踏实,勤奋,不断前行的勇气。”华为深知,创新之路,没有固定答案,唯有不断探索。“不是天生非凡,而是敢于非凡。”非凡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勇气和决心去追求,敢于在未知领域里闯荡,敢于在残酷市场中拼搏。

  非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隐藏在平凡之中的。正如华为Mate 70 RS 非凡大师品牌大使刘德华在发布会视频中所说:“从一走到三,很难;但更难的是,从三回到一,就像用半生把书读厚,再用半生,把书读薄。”非凡大师将“从三回到一”的理念做到极致,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优化,打造有温度的高端品牌。

  以非凡精神成就经典之作

  华为Mate 70 RS 非凡大师的诞生,背后蕴含着华为研发团队突破创新。这款手机将美学、工艺、创新融为一体,成为高端手机市场的又一扛鼎之作。

  在显示方面,华为Mate 70 RS采用了双层OLED临境显示技术,实现了高亮高清、长寿命与低功耗的完美结合。其3500nits的峰值亮度,使得屏幕画面更加通透、清晰,为用户带来了极致丝滑与流畅的视觉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Mate 70 RS首次引入专业高级音响设备的发声结构,采用高低频双振膜立体声单元,声音透亮细腻,自带“非凡之声”。

  从高亮钛玄武架构到红枫原色摄像头,从首发九大AI功能到搭载第二代灵犀通信技术的卫星通信功能,华为在ID设计、可靠性、通信、安全隐私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突破,以顶尖的科技实力打造超高端旗舰的“天花板”,满足了高端人士对于卓越品质和身份象征的追求,为用户带来难以复刻的高价值体验。

  结语

  在智能手机行业这片竞争激烈的战场上,华为Mate 70 RS非凡大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实力,引领着行业前行的方向。它所倡导的“非凡”精神,是想象的突破、无止境的探索、极致的追求以及初心的坚持。

  “非凡就是把平凡走出精彩”,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华为非凡大师以其独特的非凡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极致,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科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灯会

  • 黑龙江哈尔滨:夜游园 赏冰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