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日喀则地震是正断层型地震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日喀则地震是正断层型地震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1-08 09:29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20公里范围内人口约6900人。截至19时,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目前,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加紧展开。

  此次地震有何地质背景?当地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强震?余震情况如何?《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

  青藏高原腹地的一次强震

  《中国科学报》:请问此次地震有何地质背景?

  徐锡伟:此次地震是青藏高原腹地的一次强震,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这里发育了7条近南北向的由系列正断层控制的地堑盆地带。这次地震就发生在其中一条地堑盆地带——申扎-定结地堑盆地带的西侧边界附近。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最强烈的地区,自1997年藏北无人区玛尼发生7.9级大地震以来,至今我国大陆内部震级在7.0级以上的大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

  《中国科学报》:此次地震带来的地壳变形有什么特征?

  徐锡伟:此次地震断层为正断层型,表现为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伸条件下的地壳变形。相对来说,逆冲型地震通过断层滑动造成地壳缩短,走滑型地震通过断层滑动引起地壳的剪切破裂释放弹性应变能,而正断层型地震则通过断层滑动引起地壳拉伸。

  这次地震接近7.0级,且深度相对较浅,极震区(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地震烈度最高可能达到9度,破坏性较强。根据现有地震波反演结果可知,这次地震可能会沿近南北向的发震断层——登么错断裂产生约40公里的地表破裂带,垂直升降位移可能会达到1米左右,造成地壳的东西向伸展。

  《中国科学报》:历史上,日喀则地区正断层型地震震级情况如何?

  徐锡伟:青藏高原中部、南部地区发育着大量近南北向正断层,相关地震频发,以震级介于6.5~7.0级之间的中强震为主。本次地震的震级是比较典型的正断层型地震。

  《中国科学报》:近日,宁夏银川附近多次发生地震。请问二者有关系吗?

  徐锡伟:日喀则6.8级地震与近日银川附近的多次地震具有完全不同的地震构造背景。前者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区南部,反映出青藏高原南部在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近东西向地壳局部伸展;后者发生在华北地震区西部,属于走滑型地震,反映出华北地区地壳在北东东向挤压作用下发生的剪切破裂。

  潜在次生灾害须关注

  《中国科学报》:6.8级地震之前,日喀则附近地区曾连续多年出现3.0级左右的地震。这与此次地震有何关联?

  徐锡伟:根据古登堡-理查德定律,尽管在给定区域和时间内,震级和大于该震级地震总数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我们尚无法判定此前的地震是否为此次地震的前震,也无法判定中小地震发生后,多长时间内会发生类似此次震级的强震。我们还没有掌握其中的规律,科学的认识水平仍比较局限,在科学布局、科学监测上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青藏高原地区,应进一步提高台网监测密度,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中国科学报》:此次地震余震情况如何?

  徐锡伟:截至1月7日18时,共记录到余震150次,其中3级以下余震131次、3级及以上余震19次。每次大地震发生后,总会伴随着较多余震,它实际上反映了地震断层错动后附近地壳变形的一个调整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震级逐渐衰减,频次也会减少。

  正断层型地震发生强余震的概率相对较小,但依然需要关注。强余震可能导致危房倒塌,带来次生灾害。

  《中国科学报》:地震频发的青藏高原,还有哪些区域需要关注?

  徐锡伟:我们已经关注了一些地震危险区,比如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阿尔金断裂东段、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等。

  这两条都是走滑型断裂带,特别是嘉黎断裂带,是“地震空区”,即历史上尚未记录曾发生过大地震或古地震。未来我们还要注意研究它的发展条件、表现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现象等。

  此外,我一直倡导的是,要进一步开展活动断层填图,对曾经发生过大地震的地质断层遗迹进行研究,统计其复发规律并将古论今,推测活动断层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冯丽妃)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