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研团队破解土壤水分监测难题,为卫星数据验证提供“精准标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研团队破解土壤水分监测难题,为卫星数据验证提供“精准标尺”

来源:光明网2025-02-06 14:49

  在广袤的农田里,土壤水分含量直接影响着作物收成;在干旱预警系统中,土壤水分是预测灾害的核心指标;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它更是解开地球水循环之谜的钥匙。然而,如何准确获取大范围土壤水分数据,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卫星遥感技术虽能“一眼望千里”,但数据的真实性如何验证?地面监测站点虽能“精准把脉”,但其是否能真正代表卫星像元内方圆数十公里的复杂地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曾江源研究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发表最新成果,在全球尺度上揭示了土壤水分监测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并创新提出“站点相似面积比”指标,为卫星遥感数据验证提供了“精准标尺”。

  卫星“千里眼”遭遇地面“单点困局”

  卫星遥感,尤其是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如同悬于太空的“超级湿度计”,能每隔数日绘制一张全球土壤水分分布图。然而,这些卫星图像的每个像素覆盖范围达数十平方公里,而地面监测站仅能获取“针尖大小”的数据。

  “就像用一张低像素照片去比对显微镜下的细胞——二者尺度差异巨大,直接对比可能会产生误差。”论文通讯作者曾江源研究员解释说。

  这种“面”与“点”的鸿沟,导致卫星数据验证长期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同一卫星像素内可能同时存在农田、裸土、灌木丛等多种地表类型,而地面站点仅能反映其中一种环境。

  “过去我们就像‘盲人摸象’,难以判断一个站点的数据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整个区域。”论文第一作者、空天院硕士生彭晨晨说。

  给地表做“CT扫描”:创新指标破解异质性难题

  研究团队历时两年,对全球322个土壤水分站点展开“地毯式排查”。他们创造性地引入“扩展三重匹配技术”,将卫星观测、站点数据与高分辨率地表特征相结合,给地表做了一次精细的“CT扫描”。

  “我们首次系统量化了土壤质地、地表类型、海拔和植被覆盖度四大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曾江源介绍说,“比如有些站点所在下垫面的地表类型单一,站点代表性高达0.9;而在一些复杂地表类型区域,代表性可能骤降至0.4。”

  研究团队发现,相比传统认知中的土壤质地差异,地表类型多样性才是影响站点代表性的最关键因素——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卫星验证的优先级策略。

  “就像给每个站点配备‘环境身份证’,我们能精确评估它在多大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曾江源举例说,若某农田站点的相似面积比达82%以上,意味着卫星数据验证时可重点参考该站点。

  据介绍,该研究提出的站点空间代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评估框架具有普适性,不仅可用于土壤水分观测,也可以用于地表温度、植被参数、积雪深度等其他地表参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卫星产品的可靠性验证与应用。(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会谈

  • 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会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