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天文学家发布首个银河三维尘埃消光规律图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天文学家发布首个银河三维尘埃消光规律图

来源:光明网2025-03-14 11:25

  3月14日,国际科学期刊《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中国博士生张翔宇与其导师Gregory Green博士合作完成的一项重大成果。基于国家天文台建设运行的大科学装置LAMOST获取的银河系恒星的精确参数和恒星类型多样性,研究人员依托LAMOST数据训练的模型,结合Gaia卫星获取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亿星级消光数据库,发布了首幅覆盖全天的银河系三维尘埃消光规律图,首次实现了银河系三维尘埃分布与消光曲线的同步测绘,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参考。新观测的消光分布特征挑战了传统的尘埃演化理论,这或许暗示着星际有机物的某种“生长”机制。

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天文学家发布首个银河三维尘埃消光规律图

星际尘埃示意图

  星际介质是存在于恒星之间空间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统称,是银河系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一环,也是太阳等恒星的“诞生地”。星际介质中大部分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都以固体小颗粒——尘埃的形式存在。尘埃会吸收和散射星光,使得远处的星显得更暗、更红。这种现象被称为“消光效应”(Extinction)。大部分的天文观测都需要进行消光矫正。

  消光对不同波长的光是不同的:蓝光的消光一般高于红光。消光随光的波长变化的特征(消光曲线)既是精确天文观测的必需,也是研究尘埃的理化性质(尺寸、成分)和星际介质环境(温度、磁场)的关键观测量。然而传统的尘埃研究长期面临两难困境:高精度光谱巡天数据,往往不能覆盖全天,难以将尘埃纳入银河系演化的框架来考虑;而依靠测光的全天观测,又很难捕捉消光曲线的变化。这导致天文学家在开展相关研究时不得不假设:全银河系的尘埃消光曲线都相同。这就给宇宙学、系外行星等研究埋下系统性误差的隐患。

  这项发表在《科学》的工作突破了这一困境。张翔宇将“光谱之王”LAMOST测定的精确恒星参数,与Gaia卫星低分辨率光谱巡天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了对1.3亿颗恒星消光曲线和恒星参数的同时反推,构建出了首幅覆盖全天的、深度可达16308光年左右的银河系三维尘埃消光曲线规律分布图。

  这一里程碑式成果得益于LAMOST的独特优势:LAMOST大视场多目标光谱获取能力,使研究者获得了大量银盘内的处于中、高消光区恒星的准确参数,LAMOST观测数据广泛覆盖了多种恒星类型,使得依托LAMOST数据训练的模型可以被应用于超过1亿颗拥有低分辨率光谱的恒星,极大地拓展了尘埃图的广度和深度。

  这项突破性成果将迄今已测量的银河系恒星视线数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建成了迄今世界上第一个亿星级的消光数据库;第一次实现了银河系三维尘埃分布与消光曲线的同步测绘。

  该成果创建的三维尘埃立体图覆盖了巨大空间尺度,使得将尘埃理化性质纳入银河系演化的大框架成为可能,揭示了尘埃性质与恒星形成、银河系结构的紧密关联。如图二所示,研究者发现,银河系中的恒星形成区的消光曲线更加平坦,揭示出该区域尘埃颗粒的生长、聚合而形成更大尘埃的过程,而银河系中心方向的消光曲线却更加陡峭,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的特殊物理、化学环境致使尘埃颗粒普遍较小,为天体化学、星系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目标。

  以太阳为中心,半径2.6 kpc (8481光年) 以内的银盘上尘埃消光特性分布。银河系中心的方向如箭头所示。由参数R(V)表示。R(V)越大,代表消光曲线越平坦,R(V)越小代表消光曲线越陡峭。紫色的点代表O类恒星,该恒星的富集区标志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在图上往往拥有比较平坦的消光曲线。

  传统理论认为,越靠近尘埃云中心的区域,尘埃密度越高,尘埃颗粒会由于吸积和聚合等机制“长大”,导致尘埃的消光效应逐渐与波长无关,消光曲线也会越来越平坦。研究人员新观测到的尘埃分布现象却与上述传统结论截然相反:在不少尘埃云附近,随着尘埃密度从较低上升到中等,消光曲线反而更“陡峭”了。这挑战了基于传统理论的认识。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暗示了一种星际有机物(稠环芳香烃,PAH)的某种“生长”机制。

  尘埃是地球等行星的“建筑材料”,也是银河化学演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催化剂。新发布的三维尘埃消光特性图打开了一面全新的研究尘埃与银河系的窗口,既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参考,也给天体化学、恒星形成和银河碳循环、生命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与无限的可能。(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加拿大总理访美与特朗普“礼貌交火”

  • “四川各民族文物上的吉祥图案”特展吸引观众观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