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蛇年春晚到全国两会,机器人热度飙升,伴随出圈的还有一个新词——具身智能。
日前,在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召开的“推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指出,“具身智能是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机器人是其终端产品,人形机器人又是智能机器人的高阶终端形态。”
当前,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其技能提升、能力拓展以及更新速度远超摩尔定律。我国制造业正朝着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三样”加速升级。
技术破局,激发创新活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介绍,团队发布了通用人形机器人硬件母平台“天工”和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其中天工在具身运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最高速度可达45米/小时,能在草地、沙地、石子路等复杂地形稳定运行,连续登上了100多级高度不一的大台阶。”据了解,该中心发布了首个行业标准数据集,启动开源计划,推动技术成果共享。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介绍,团队启动建设了全国首个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景,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他透露,“目前有一百多台机器人正在采集数据,计划一年内采集1亿条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有力支持,打造适应多种任务和场景的人形机器人。”
星动纪元创始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表示,“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历经六代迭代,在复杂地形行走和多任务操作方面表现出色。”他举例说,“能够完成使用锤子敲钉子、拿起乐器演奏等复杂任务。”
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介绍,“我们专注机器人创新,提升产品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他提到,“未来计划探索与大模型结合,改善机器人的导航等技术问题,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和尝试。”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少文介绍,团队聚焦两款产品,突破作业臂下长时序拟人化综合能力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大脑SDK及软件生态。他进一步解释,“这些技术成果已在工业和商用领域应用,比如在工业领域的解决方案相比传统机器人,效率提升了80%。”
广东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主任丁宁介绍,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数据生产服务,可降低数据生产成本30%,还能提供定制加工服务。
交付提速,展现广阔前景
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场交付情况成为衡量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2025年,被业界普遍认为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爆发元年。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介绍,今年1月,公司完成近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的交付。“年后的市场热度使第一季度交付订单大幅增长,远超预期,也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巨大需求。”
“从2024年开始,人形机器人面向市场发货。国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实验室的机器人产品,60%以上源自宇树。”王启舟表示,借助这一契机,宇树得以更好地了解国外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动向。
熊友军介绍,团队产品在多个领域完成应用部署,特别是在复杂场景的测试和应用中表现出色。“目前大规模商业交付还在逐步推进阶段,但已经与不少企业和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未来交付量增长可期。”
上海交通大学、智元新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创新官闫维新介绍,团队在机器人本体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2024年年底至2025年年初下线一千台机器人,包括两款轮式和三款足式机器人。在数据和模型方面,首发业内100万真机数据并开源发布,构建了多个垂类训练集。
行业闯关,共寻发展之道
热度带来行业利好,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随之而来的直接命题是标准、人才和技术瓶颈。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成为解决生产力、服务人和产业的关键力量,需全行业共同努力。
熊友军认为,目前行业存在数据收集规模小、任务单一的问题。建议加强产业链企业协作,共同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智能仿真训练平台等关键技术,通过合作集中数据,提高训练效率。
王启舟呼吁引导企业攻关卡脖子问题,如芯片、高端传感器、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底层能力,解决行业发展痛点。
许彬提出构建国家级人形机器人训练体系,整合各方数据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理论突破。“当下的模型训练还存在局限,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理论上取得更大进展。”他表示。
闫维新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和端侧算力,解决能源供应问题。此外,在安全伦理方面,人形机器人在居家照顾等开放性场景的应用,需要严格规范。
“具身智能领域尤其需要产学协同育人,借助企业的大量算力、数据和场景,结合高校密集的人才和智力资源。让学生扑在一线,参与具体产品的设计、调试工作,培养出既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岳裕丰表示。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挂职)、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梁靓表示,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壁垒和问题,需要通过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来解决,加强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徐晓兰表示,只有将技术应用于实际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让技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带来更好的技术体验。(记者 武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