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1晚多睡1小时,新风空调破局睡眠困境
首页> 科技频道> 家电 > 正文

1晚多睡1小时,新风空调破局睡眠困境

来源:光明网2025-05-13 16:50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近半数成年人被睡眠困扰,睡眠问题日益成为大众健康的“绊脚石”。5月12日,在海信新风生活方式发布会上,海信联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等发布《新风空调助眠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1晚多睡1小时,新风空调破局睡眠困境

  白皮书显示,经过对照实验分析,在睡眠过程中开启新风空调,7小时的睡眠效果能够达到不开启新风空调睡8小时的效果,相当于“1晚多睡1小时”。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海信深耕新风领域18年的技术积淀与行业标准引领力的集中爆发。

  科学研究表明:优质的睡眠不仅仅依赖于时间长短,更取决于睡眠的质量。而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睡眠环境。睡眠场景下,除光、声干扰外,以CO2、甲醛、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包括家具、装修材料、油漆等)、异味、过敏原为代表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已成为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1晚多睡1小时,新风空调破局睡眠困境

  以CO2为例,当CO2浓度超1000ppm,也就是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有1000个二氧化碳分子,此时,人们会稍微有些憋闷的感觉,容易头晕、嗜睡;而超过2000ppm,睡眠会变浅,容易醒。此外,甲醛、TVOC等污染物也会刺激呼吸道和神经系统,干扰睡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吉祥指出,老人,孕妇、产妇,职场中年人,心肺功能有问题者,高危易感与重症恢复期病人以及哮喘、鼻炎、花粉等过敏症患者等,均是睡眠问题的重点关注群体。而针对睡眠环境中的空气问题,新风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少空气污染物、去除异味。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吴海涛在发布会上表示:“睡眠问题日益严峻,海信新风空调为改善睡眠质量带来了新契机。”这一契机的关键,就在于海信新风空调通过系统性构建健康睡眠场景,可以显著提升全周期睡眠质量,让用户“1晚多睡1小时”从理想变为现实。

  吴海涛介绍,海信新风空调的增氧新风技术在实验中表现出色。比如,在一个成年人睡眠场景下,开启海信新风空调低新风档位(15m³/h)后,二氧化碳浓度可由2300ppm控制在1000ppm 以下,和正常通风房间差不多,降低了将近 60%;要是三个人一起睡,没开新风空调时浓度高达5300ppm,会觉得闷得慌,开启高档位(30m³/h)后可降到800ppm左右,降低幅度超过80%。同时,新风空调对甲醛、TVOC的3小时净化率达到95%以上,抗菌抗病毒率超99%。

  具体到睡眠质量的提升上,在对比实验中,使用新风空调的实验组,“60位实验人员的深度睡眠时长均值能够达到85.6分钟,而未使用新风空调的对照组仅为74.7分钟,增幅达到14.6%;实验组的平均入睡时间为15.6分钟,比对照组也缩短了16.6%”。实验组在夜间清醒次数、晨起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上更优。

1晚多睡1小时,新风空调破局睡眠困境

  “用户痛点就是我们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海信中国区营销总部总裁冯涛在发布会上表示,经过18年的持续研发,海信新风空调通过七大核心技术突破,构建起室内空气生态的完整解决方案:微正压双驱动技术实现空气置换净化,恒温新风系统维持舒适体感,不扩孔高静压技术突破安装限制,双向流设计模拟自然呼吸。这一切都为用户打造了更优质的睡眠环境。

  在终端市场,技术红利已转化为消费选择。在具备调节冷暖的基础功能上,新风空调既能解决室内二氧化碳含量高、异味的问题,又无需再花费预算多安装一套新风系统,一机多用。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1-4月海信新风空调以超40%的市场占有率持续领跑。

  为加速健康空气普及,发布会上,冯涛宣布海信将同步启动“新风空调1晚多睡1小时”万店换新计划。该计划覆盖全国终端门店,消费者可通过以旧换新享受补贴,体验搭载AI智能调节的新风系统。

  这一举措与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度契合,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健康呼吸成本,让普惠性健康关怀走进千家万户。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海信以旧换新计划既响应了国家推动家电消费绿色升级的政策导向,又以AI智能调节技术践行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国家战略。

  正如吴海涛所说:“选择海信新风空调,‘1晚多睡1小时’,不仅是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睡眠环境,更是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投资。”当企业创新动能与政策红利同频共振,不仅加速了健康生活理念的全民普及,更以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助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实现,为构建呼吸友好型社会注入科技力量。(永文)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