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孙法军出席会议并致辞,刘现武副院长主持发布会。
杨振海指出,中国农科院深入推进“举院抓大事”,紧紧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绿色生态种养等关键领域,构建了贯通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链条创新体系,并精心打造智库成果品牌。该报告有三大亮点,科学判断我国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趋势、科学核算我国重要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提出“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建议。希望中国农科院持续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进一步优化和强化绿色低碳学科布局,全面加强有组织的绿色低碳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大力研发推广区域适用性强的减排、增汇、稳产技术模式,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孙法军强调,要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强化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夯实科技条件平台支撑,开展农业温室气体监测核算,加快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希望中国农科院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双碳中心、双碳联盟等作用,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深化农业绿色低碳理论、战略和政策研究,突破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与减排固碳关键技术装备,为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农科院双碳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该报告有三大亮点,一是科学判断我国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趋势。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我国31省(区、市)绿色低碳农业总体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二是科学核算我国重要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选取油菜、柑橘和鸡蛋等开展碳足迹核算,发现碳足迹稳步降低,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水平。同时,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关键环节和区域,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
三是研究提出“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大会上还介绍了“中国农产品碳足迹因子基准数据库”的建设背景、功能定位、建设进展和未来工作计划,希望这个数据库可以切实为我们掌握我国主要农业产区、农业产业链的碳排放,识别出重点排放源和主要排放环节,确定农产品低碳优势产区,挖掘农业减排固碳潜力提供基础支撑,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会上,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和国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盟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签署绿色低碳与乡村振兴项目合作协议。
会议聚焦“气候韧性农业与减排固碳”,交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增强农业气候韧性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通过政策保障、前沿探索、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等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特邀翟盘茂研究员、梅旭荣研究员分别围绕《气候变化变暖加剧影响与农业低碳应对》《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与灾害防控》作报告。围绕农业减排固碳与丰产协同、气候韧性农业、农业气象灾害防控、生态低碳农业、农业生态长期因子观测等分主题,38位专家作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学科群2025年度工作会、农业绿色低碳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会、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农业生态领域学术研讨会。
中国农科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中心和联盟相关单位领导与专家,分会理事与会员,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学科群成员,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站、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负责人与专家,各省农科院、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代表参加会议。(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