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气象+”新观察:从“预报工具”到“经济引擎”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气象+”新观察:从“预报工具”到“经济引擎”

来源:光明网2025-07-20 13:32

  7月18日-20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协办,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合肥举行。

  作为国内首个以“气象经济”为核心的国家级展会,本届博览会以“气象融入新经济携手共创好未来”为主题,汇聚百余家企业的尖端成果,通过1万平方米展区的沉浸式展示,集中发布AI气象、低空经济保障、探测装备等领域的“黑科技”。

  博览会期间组织了“气象科技创新产品展示”,一批填补技术空白、实现全球首发的气象“硬科技”集中亮相。

  华风集团“中国天气智能体”以数字内核构建新质生产力基座,打造“会听、会说、会思考”的AI气象服务助手;“未来60天无缝隙预报” 打破传统预报时限壁垒——从农业生产的季度种植规划到新能源电站的中长期调度,超长周期的精准预测让产业决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为千亿级产业链注入确定性。

  墨迹天气AeroMetis系统堪称航空气象的“效能加速器”: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全球机场预报精修及AI智能订正技术,直接破解航空气象预警与决策断层。该系统可减少航司10%返航备降率、提升8%航班正常率,带来10%-15%的综合经济效益提升。

  玖天气象“区域气象大模型”面向新能源功率预测场景,借区域气象大模型挖掘海量历史气象数据关系,揭示大气演变规律,克服传统参数化方案局限,省去解复杂物理方程流程,提升气象预报速度与时效性。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安全起飞的关键支撑正来自这些硬核装备。

  杭州浅海科技全天空自动成像系统(SCI-100) 以1200万像素CMOS感光模组 + AI识别技术,24小时捕捉4000×3000分辨率云图,精准解析云状、云量与云底高度。从无人机物流航路规划到城市低空管制,这套“天空 CT”为低空活动提供精准云层信息的视觉参考。

  华盛雷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是灾害监测的“火眼金睛”:通过电磁波散射原理,定量探测云雨的空间分布、强度及双极化参数,甚至能捕捉龙卷、强风切变等中小尺度天气的细微结构,为低空经济筑起“无形防护网”。

  中科光电推出小型测风激光雷达,高度集成化,重量不到5kg,功率不到35W,能够实现1km以上的风场秒级探测,距离分辨率达15米。无论是气象风场探测,还是低空飞行安全保障和高效运营,这款IP66防护等级的“精锐设备”都能轻松应对。

  大舜激光机载式测风激光雷达则破解了低空探测的“最后一公里”。轻量化设计适配无人机挂载,通过三组反射式收发天线的创新布局,在高频姿态摆动中稳定监测航路湍流与大风,数据直接接入飞行控制系统,让低空航空器从“被动规避”转向“主动避险”。

  上海联赣微小型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运用固态发射等前沿技术,60km半径内分钟级立体扫描,输出全维度参量。内置标定与诊断,支持无人值守、即插即用。低空补盲,解析灾害天气,为预报、人影指挥供高置信依据,协同多源装备,提升空域感知与飞行安全保障水平。

  度风科技毫米波测风雷达实现小型化与精度突破,应用从传统气象监测,拓展到无人机安全、风电增效、智慧城市低空风场监测等领域。该雷达垂直向上发射信号,经大气湍流反射接收,通过FPGA高速处理,能实时获取上空10-300m的风速、风向及温度信息。

  一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让中国气象装备从“跟跑”迈向“领跑”。

  南京牧镭激光三维扫描测风激光雷达(Molas 3D)以相干多普勒原理,可对目标点位半径6Km范围内的三维风场进行精细化的测量,可应用于低空气象观测、离岸风资源评估、复杂地形研究、风机尾流探测、机场下滑道风切变预警、城市气象观测、高空湍流探测及其他定制化风速测量场景。

  临境气象“iAMAS 仿真预报”挑战城市低空建模的世界级难题:自主可控的全球变网格大气模式,实现“全球-区域-城市-街道”四级嵌套预报,让商圈人流调度、赛事活动保障等场景的气象服务从“宏观建议”变为“微观指令”。

  弘象科技构建“云边端一体化数据平台+数值天气预报+ AI大模型”智能气象服务体系。针对低空经济短时临近预报需求,自研基于AI的智能气象预警预报系统,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精准预测,提升突发气象风险预警能力。

  视源股份“跨层级指挥平台MAXHUB”展现产学研用协同的力量:整合无人机、单兵、车载摄像头等多源信号,实现部-省-市-县-现场五级无缝协作。展会现场可以直观感受无人机、单兵、车载摄像头、安防监控、视频会议等各类型信号源如何实现汇聚融合,满足人影中心指挥大厅对灾害现场进行救援的快速决策和调度。

  从AI气象大模型到低空探测装备,从短临预警系统到全球仿真模式,这些硬核科技正以“气象+”的深度融合,为农业、新能源、航空、低空经济等产业注入新动能。气象,已不仅是“阴晴冷暖的播报员”,而是撬动千亿级市场的“经济引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记者战钊)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