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芍药素有“五月花神”之美誉。历史上,北京曾以“丰台芍药甲天下”闻名遐迩,却因品种老化、繁殖效率低等瓶颈制约,产业日渐式微。为响应北京“种业之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于晓南将二十余年科研积淀转化为实践动能,以“品种+技术+文旅”融合模式,为传统花卉产业注入新活力。
据了解,目前,该团队重点推广有富贵抱金、千重粉黛、粉红泡泡等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芍药新品种。其中,富贵抱金为紫色台阁型花,寓意吉祥,抗逆性强,适宜在我国三北地区推广种植;千重粉黛是粉色皇冠型花,香气馥郁,瓶插寿命长,契合优质切花市场需求;粉红泡泡则是粉色荷花型花,分枝性强,产量高,兼具切花与庭院观赏价值。“这些品种集观赏性、抗逆性、经济性于一体,具备替代进口品种的重要潜力。”于晓南说。
项目团队同步推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通过根茎繁殖芍药的方法》,将传统分株繁殖效率提升至3倍以上。在大兴安海园林基地,技术人员现场演示根茎切割与激素处理流程,获得农户积极反馈,过去一株三年生苗最多分3棵,如今可扩繁近10株,真正实现了繁殖效率的飞跃。
目前,项目团队已深入延庆、大兴、海淀、通州等示范基地,开展多轮技术培训,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提供繁殖技术、水肥管理、花期调控及绿色防控等方面的定制化指导。这一系列下沉服务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田间规范,有效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建立常态化技术指导微信群,团队不仅及时解答农户疑问,还持续收集生产数据以优化技术方案,形成“实践—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此外,项目团队还以“芍药+”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成功实现芍药文化从专业领域向公众领域的传播。在线下,国家植物园与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鲜切花品鉴活动,将视觉审美与科普教育融合,专家们用通俗语言讲述品种背后的科研故事,让公众在花香中感受科学魅力;各市、区公园开展的文创互动与知识课堂,则通过花艺制作、手工皂DIY等体验项目,让芍药文化可触可感,全年累计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显著提升了芍药曝光度。
线上,团队全力打造“五月花神的花园”新媒体矩阵,依托互联网平台,持续输出集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优质内容。通过短视频科普、栽培技术讲解、文化故事连载等形式,成功触达更广泛的年轻群体。目前,全平台已积累忠实粉丝上万人,内容累计阅读量与播放量突破10万次,构建了一个活跃的芍药文化社群,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朵芍药,承载的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项目团队以科技为笔,为“五月花神”绘就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新图景,也为北京特色农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芍药方案”。(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