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球健康消费升级浪潮下,富硒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分支和区域特色产业的代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片叶子、一瓶溪水、一份粮油,如何成为致富“金疙瘩”?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百姓餐桌,从百亿级产业到发力千亿级集群,秦巴山脉的“生命之火”正在燎原。
立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5企创融通汇活动,搭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平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科协贡献。10月15日,在活动精准赋能下,“硒引未来融通共赢”富硒产业专题现场活动在安康市拉开帷幕。政策制定者、科学家、企业家、金融机构云集,共同擘画一条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是赋能陕西富硒产业链、推动产业“内培外引、聚链成群”的重要实践。
立足资源优势 筑牢生态与发展协同根基
我国拥有丰富的富硒资源,孕育了多个特色产区。其中,被称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的安康市,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数据显示,2024年安康市富硒产业总产值已达到560亿元,带动了全市70%以上的农户增收。
“安康市中硒和高硒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1.87%,富硒地层厚度平均40至50米,且硒元素以最易被人体吸收的有机形态富集。”安康市副市长陈晖在致辞中细数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家底”。他介绍,依托“富硒宝库”,安康构建了涵盖富硒茶、水、粮油、魔芋等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培育规上富硒食品企业212家、省级链主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35家,“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超52亿元,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立足“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安康市锚定将培育千亿富硒产业集群的目标,实现了富硒产业从“有资源”迈向“强产业”的裂变。近年来,安康市坚持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引领,推动富硒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面升级,加快新资源变新产业步伐,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之路。五载深耕,成效斐然。从单点突破到聚链成群,安康富硒产业已构建起涵盖种植、精深加工、商贸物流、文旅融合的全链条生态,石泉预制菜、紫阳富硒茶跻身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岚皋县摘得“世界黄金水源地”的桂冠。
以科创立局 破解产业升级“含金量”密码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撬动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杠杆。对接活动上,西北大学教授岳田利团队发布的《富硒营养健康食品产业链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直指产业痛点。“我国居民健康硒需求激增,孕育着万亿级市场空间。但目前富硒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及简单加工产品,在硒含量精准控制、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亟需关键技术突破,以支撑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岳田利剖析道。
创新的步伐未曾停歇。为突破技术瓶颈,科研团队从全国范围内分离4000多株微生物菌株,筛选出100多株专利菌株,建立富硒菌种库;成功制备涵盖43大类、357株可工业化应用的富硒菌剂,其中8株形成富硒微生态工业化制造的“产业芯片”;创新研发的“富硒雪莲菌发酵产品”已获中美发明专利,动物实验证实其在调节免疫、缓解肥胖等方面效果显著;利用太空育种技术选育出哈萨克斯坦富硒酵母菌株,为开发高端富硒发酵食品等新型功能食品开辟路径。
同时,地方研发的“富硒金花红茶”攻克了冠状散囊菌在陕南不易生长的技术难题,融合红茶的醇厚与金花菌的芬芳,为产业创新增添亮点。支撑这些突破的,是当地建成的5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5个省级研发中心及3个院士工作站的坚实技术网络。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服务于陕西,更为全国富硒产业技术升级探索路径。
通过聚链融通 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圈
科技突破为产业注入创新动力,资源的全链融通则为这艘巨舰插上了腾飞的双翼。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富硒产业链链长郭青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未来路径:将着力构建共筑产业链协同生态、共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共建一流标准体系、共拓开放型合作格局。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数字化转型”这一抓手。郭青明确提出探索构建“陕西富硒产业大脑”,一个集成生产监测、质量追溯、供应链金融等功能的产业大脑,实现上游土壤硒含量动态检测、种植品种优化,中游构建智能工厂等场景的应用,打造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张康宁用数据勾勒产业发展轮廓:“十四五”以来,陕西富硒产品产业链稳健发展,截至2024年底实现产值158.4亿元。省级工作专班依托“链长制”,通过清单化管理、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组织推进会和“揭榜挂帅”项目,优化提升产业链结构。在研发创新方面,五年间重点企业研发投入1.6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增长,品牌培育持续深化。
从富饶的生态资源,到实验室的精深研发,再到繁忙的现代工厂与广阔消费市场,一条融合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富硒产业链正在秦巴山脉强势崛起。当更多“安康硒品”进入千家万户,这条绿色产业链将在广阔的田野上,为共同富裕贡献独特的产业力量。(杜嘉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