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开放托举文明高度,合作共赴星辰未来。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The International Month 2025: Openness, Cooperation, Trust)于2025年10月全面拉开帷幕,主题为“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S.T.I. Bridges, Humanity Orients)。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联合光明网邀约多领域专家围绕开放合作、人工智能、技术共享、青年人才交流等维度撰文,解析“开放、信任、合作”中国方案的实践路径与深层价值。
■ 丁明磊、慕慧娟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重构,特朗普2.0政策框架深度耦合技术霸权战略,试图通过AI、量子、太空等战略领域形成“技术代际鸿沟”,强化技术垄断与供应链排他。在此背景下,我国面临关键技术断供、产业链割裂与数字主权侵蚀等多重挑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我国在变局中构建兼具韧性与竞争力的科技合作体系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以制度型开放为牵引,在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中重塑国际合作新范式。
以大科学装置为枢纽,塑造全球科研引力场
大科学装置是集聚全球智慧、践行“科学无国界”理念的重要载体。在美对华科研设备出口受限背景下,我国已布局“中国天眼”(F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等大设施,并通过开放共享机制吸引国际团队参与。未来应进一步以制度型开放推进“设施—数据—规则”三位一体发展:短期内推动中欧大科学装置对等开放协议,以设备共享换取关键技术合作;中长期构建数智化开放生态,建立跨境数据流通标准与共享互认机制,将设施优势转化为数据主权优势,提升我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权。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构建“去美国化”创新网络
2023年我国已与160国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其中非美体系国家占比78%。应以制度型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允许外籍科学家牵头项目,设立国际评审机制,发布多语种指南。同时,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打造中白工业园等旗舰项目,推动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在区域层面,发起“亚洲数字技术联盟”,联合日韩与东盟共建半导体研发基金,构建RISC-V生态圈;通过金砖国家科技创新计划,推动量子、新能源等中国标准走向发展中国家。
建设科技数据库体系,打造数据跨境流通枢纽
在全球科研数据向中美两极集中的背景下,我国应依托人类表型组库、中国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等平台,构建“数据保税区”机制,在保障主权前提下向境外科研机构开放脱敏数据。推动国际出版集团在华设立数据中心,建立符合《数据安全法》的可信交换机制。针对美生物数据脱钩风险,加快建设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推进重要数据应急镜像与国际共享网络建设,以“开放平台+数据主权”双轮驱动,提升我在全球数据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优化海外人才引聚机制,构建“双循环”智力生态
面对美人才打压升级,人才逆流加剧,我应创新引才机制,依托大科学装置与重大平台集聚国际高端人才。推进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两证合一”,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在粤港澳试点“科研签证互认”,允许外籍科学家免签往返港澳与内地实验室;在海南自贸港试点科技绿卡,开放国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岗位。鼓励归国人才将海外专利在华二次开发,形成“海外研发—中国转化—全球市场”的智力循环体系。
激活技术消费市场,推动场景优势转化为制度话语权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与复杂应用场景是塑造全球技术规则的战略资源。应推动形成“场景打磨在中国、市场拓展至全球”的发展格局。加速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与国际扩展。将国内真实场景转化为全球技术治理的新型制度供给平台,加速新技术在国际范围验证与标准化,实现从“市场优势”向“规则优势”的跃升。
发挥港澳战略支点功能,建设制度型开放试验田
港澳具有国际化程度高、金融开放度强等优势,应推动其从“通道型节点”向“策源型枢纽”转型。在前海深港合作区试点“科研特区”,实行科研物资白名单制,允许外资研发机构适用香港法律。在香港设立国际科技仲裁院,探索独立于SWIFT的科研跨境结算系统;在澳门建设葡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创新“技术信用证”机制,规避美出口管制。
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突破西方“科技迷雾”
面对西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构筑的“科技迷雾”,我国应摒弃单纯追赶思路,推动建设开源开放的“C体系”。在AI、量子、可控核聚变等战略赛道实施“技术跃迁计划”,争取2030年前实现代际突破。通过离岸创新中心、数字丝绸之路等载体,推动北斗导航、龙芯架构在东盟、中东落地,以多边生态对冲西方技术霸权。
在开放创新中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开放与自立的辩证关系——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合作中筑牢根基;对外开放也不是依赖依附,而是在博采众长中增强自主。唯有坚持“开放创新”与“科技自立”双轮驱动,方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征程上,我们要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开放创新中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更具韧性的科技合作体系,打造全球创新资源的“超级导体”;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实自主创新之路,通过“体系重构”实现“能力跃迁”,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战略前沿领域形成多个技术制高点。当全球智慧与东方机遇交汇,当开放包容与自立自强共振,中国必将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矗立起更加巍峨的创新丰碑,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丁明磊,系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作者慕慧娟,系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正高级经济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