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太阳除了发光发热,还藏着哪些‘小动作’?”科学仪器看到的太阳,像燃烧的火球还是沸腾的开水?”11月7日,怀柔区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里,一连串趣味提问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支持的“同一堂课——解码国之重器”系列公开课第六课正式开讲。现场小手林立、应答声不断,空间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陈志青带领孩子们开启“探索空间天气奥秘”的奇妙之旅。
陈志青以“什么是空间天气”“探天利器——子午工程”“科学家故事”三大板块展开讲解,他用生动通俗的语言科普太阳风、带电粒子雨等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详解了子午工程的“守护秘籍”,介绍其通过无线电测量、光学成像仪观测、地磁监测、电离层探测等一系列专业设备,全方位捕捉太空动态,为地球筑牢空间环境“防护网”。
作为“国之重器”,子午工程的命名与布局蕴含着科学巧思。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太阳高能带电粒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爆发活动中加速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的运动方向与子午线(经线)大致一致,因此子午工程将大部分监测设备部署于子午线上,以精准追踪粒子轨迹、揭示空间天气演变规律。
空间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陈志青
陈志青介绍,在建设布局上,子午工程一期沿东经120度经线、北纬 30度纬线形成“一横一竖”格局,建有15个观测台站、87台监测设备;二期升级为“两横两竖”的“井”字形布局,扩展至31个台站、近300台设备,位于怀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子午工程综合信息与运控中心是其“指挥中枢”。
目前,子午工程一期与二期已合并运行,成为全球首个覆盖从太阳大气、行星际空间到地球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的综合监测系统,可实现“太阳爆发”到“地球响应” 的全链条追踪。
怀柔区实验小学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怀柔区实验小学学生踊跃提问
互动提问环节中,学生们踊跃举手,围绕“太阳内部的结构是什么?”“太阳‘打喷嚏’有固定的方向和规律吗?”“子午工程三期何时开始建设?”等问题积极互动,陈志青逐一耐心解答,并表示,目前科学家们已成功掌握部分太阳活动规律,但仍有诸多未知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希望广大学生始终保持对宇宙的好奇心,主动走近空间科学、探寻科学奥秘,让探索宇宙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为未来揭开更多宇宙谜题积蓄力量。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创中心、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北京怀柔区委教育工委、怀柔区实验小学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本次活动。
作为系列化科普工程,“同一堂课——解码国之重器”紧扣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特色,由科创中心联合装置所在单位共同开发。今年9月至12月,将陆续推出十场公开课,聚焦“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这五大“国之重器”,构建“一堂课解码一个装置、一系列课读懂科学城”的体系化科普格局。(记者王若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