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访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
首页> 能源频道> 能源要闻 > 正文

探访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

来源:光明网2024-12-09 17:14

  近日,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矿业行业)名录在京发布。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煤直接液化技术的“摇篮”——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一探究竟。

探访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

  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外观

  勇担使命,开启煤直接液化技术发展历史篇章

  1978年,面对国际石油危机和国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在原国家煤炭部的指导下,煤科院从零起步,积极与日本、德国、美国等相关研发机构联合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开发,先后建起0.1t/d连续煤液化试验装置等三套煤直接液化试验装置,并逐步配备了“863”催化剂制备装置、配套表征测试与分析评价平台,于1981年在北京市朝阳区煤科院和平里青年沟路5号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煤直接液化实验室。

  在煤直接液化实验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支近30人的专业研究队伍,成立了煤液化研究室,自此开启了我国煤直接液化技术开发的历史篇章。

探访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

  创新驱动,聚力科技攻关突破煤化工原创技术

  依托煤直接液化实验室,煤科院先后对我国上百种典型煤炭资源进行了液化性能的系统性评估,选择28种液化性能优良、储量丰富的煤种进行了50多次连续装置试验,并优选出15种煤作为我国具有开发前途和工业化前景的液化用煤资源。通过承担“煤直接液化高效催化剂”“大规模煤炭直接液化的基础研究”“煤直接液化高效催化剂氧化反应器工程化放大研究”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发出纳米级高分散铁基催化剂(“863”催化剂)和适应中国煤炭特征的直接液化工艺,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煤制油技术体系,为世界上唯一一套百万吨级煤制油示范装置——“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该成果荣获2006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及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探访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

  经过40多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积累,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在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关键装备自主化研制、行业标准制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攻关等方面,以及在煤直接液化、煤油共炼、煤基油品加工(煤焦油加氢)、“卡脖子”材料等煤化工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能源保障,为全球能源产业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开发出的煤直接液化技术,把“高碳”的煤炭转化为“低碳”清洁的油,推动了煤炭从燃料向原料转变,实现了煤炭由“黑色固体”变成“无色液体”的华丽转身。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能源形势和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煤直接液化技术也为中国提供了一条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途径,为提高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煤直接液化实验室坚持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社会发展,持续技术革新,推进攻坚突破,确保了国家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和稳定性。2008年,神华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的一次性投运成功,标志着中国在煤炭清洁利用领域迈入了世界领先行列。这一成就不仅满足了国内的能源需求,也为全球能源产业的转型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探访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

  截至目前,0.1t/d连续煤液化试验装置运行时长近10万小时,历经数十次改造,已形成了完整的煤炭直接液化性能评价试验平台,目前仍然承担着多项与煤制油产业相关的技术开发与验证的任务。

探访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

  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直接液化实验室作为我国煤化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印记和重要见证,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煤炭精神的煤科传承,更是我国工业精神、工业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下一步,煤科院将在加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深入发掘利用遗产价值,讲好文化故事,切实发挥工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提高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煤炭科技创新型企业凝聚精神力量。(赵鹏)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丨澳门:盛装以待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