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央企亮剑,对网络谣言“按键伤企”说不
首页> 能源频道> 能源要闻 > 正文

央企亮剑,对网络谣言“按键伤企”说不

来源:光明网2025-03-18 16:21

  3月17日,中国石油辟谣平台发布消息,中国石油诉自媒体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宣判,中石油获胜诉。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被告传播虚假事实,构成对中国石油名誉权的侵害,判处被告在网络账号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中国石油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以及维权合理开支。

  置身数字化浪潮,网络空间既成了信息传播的“高速路”,又成了涉企谣言的滋生地。2023年,一则“中石油直播解释:1L汽油等于800mL”的谣言帖文在网络上疯传,借中石油召开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直播,炮制不实言论,还配上中石化领导讲话照片“引流”,蓄意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中石油果断亮剑,锁定造谣者并提起维权诉讼,打响央企通过法律途径反击网络谣言的一枪。

  当下,央企深陷复杂多变的舆论漩涡,挑战空前。其一,谣言与虚假信息“狂轰滥炸”。个别人隐匿于网络暗处,瞄准央企一举一动,但凡稍有可乘之机,便歪曲事实、无中生有。诸如恶意炒作央企项目亏损、产品质量堪忧等谣言,经网络无限放大,迅速侵蚀企业多年苦心经营的正面形象,让公众对央企产生误解与质疑。

  其二,极端言论与负面评价也呈“井喷式”爆发。这类言论多受偏见、情绪化驱使,缺乏客观公正的视角。部分网络大 V 仅凭臆想进行片面解读,煽动公众负面情绪,令央企声誉蒙尘,正常运营备受干扰,陷入舆论被动境地。

  其三,舆论监督与造谣抹黑的界限愈发模糊,成了央企棘手难题。部分自媒体、个人打着“舆论监督”旗号,抛开事实、断章取义,炮制夸张标题博眼球,全然不顾对企业生态的恶劣影响。长此以往,破坏企业良性发展土壤,抑制创新活力,让潜在合作方却步。

  更令人惊骇的是,网络谣言背后隐匿着一条分工精细、环环相扣的造谣产业链。涉企造谣产业链往往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法分子编造虚假信息、恶意解读企业资讯,重金雇佣“网络水军”推波助澜,将谣言炒得沸沸扬扬,换取不正当利益。这类谣言专挑知名企业与品牌下手,精准打击市场核心竞争力,扰乱正常竞争秩序。

  网络谣言对中央企业声誉的破坏,不单关乎企业形象,更关乎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必须严厉打击防范。一方面,企业正面口碑的树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几十年的沉淀,然而,谣言却能在一瞬之间将其摧毁,这种破坏力是毁灭性的。另一方面,央企作为国家经济顶梁柱、民族产业排头兵,其声誉和形象直接关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是宝贵的“国家资产”。一旦受损,于外国际合作、海外拓展举步维艰,国家经济战略布局受阻;于内则削弱民众消费信心,冲击就业民生,破坏经济良性循环与社会和谐稳定架构。

  回望“1L 汽油等于 800mL”谣言风波,中石油此举意义非凡。既戳穿谣言虚假“画皮”,驱散公众认知迷雾,又重塑企业受损形象,夯实市场信任根基;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彰显法治精神落地生根,为社会树立尊法、守法标杆。企业依法维权,守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亦是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加固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信任桥梁”,为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此番行动,中石油展示了中央企业在面对不实指责和谣言时,敢于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的勇气和决心,激励同行企业在谣言来袭时不再隐忍退缩,而是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拿起法律武器,精准回击造谣者、阻断传播链,携手净化网络舆论生态。

  打击网络谣言、守护央企声誉,已然是箭在弦上、刻不容缓的关键战役。央企应当强化法治思维“武装”,将法律化作利刃,精准斩向造谣黑手;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从源头上减少谣言滋生“缝隙”,践行社会责任,用实际成果回应公众关切。社会各界亦需凝聚合力,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形成抵制谣言、支持真相的良好氛围,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全方位为央企健康前行 “保驾护航”。(李欣哲)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