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煤科:以科技赋能,绘就地球生态新画卷
首页> 能源频道> 能源要闻 > 正文

中国煤科:以科技赋能,绘就地球生态新画卷

来源:光明网2025-04-21 10:19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中国煤科作为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排头兵,勇担央企职责使命,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致力于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与绿色发展实践。

  从让废弃矿坑“披绿生金”到助力地球畅快呼吸,从构筑生物质燃烧利用新格局到推动煤电“三废”变废为宝,从打造矿区“零碳”新生态到共筑生态多元美丽家园,多维度发力,为守护地球生态“命脉”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在煤炭行业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生态修复治理,让废弃矿坑“披绿生金”

  中国煤科下属科工生态作为支撑国家矿区生态安全的国家队,锚定“废弃矿坑治理典范”目标,与地方政府一道共同开启海州露天百年矿区央地协同治理。通过构建“地灾治理+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综合运用“空-天-地-孔”一体化勘测体系与智能化注浆管控系统,首次摸清了困扰矿坑多年的灾害病因及采空区特征,攻克了困扰矿区二十载的北帮边坡蠕动变形顽疾,并通过引入光伏新能源、煤矸石综合利用、文化旅游等产业,让废弃矿坑“披绿生金”,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了从“城市伤疤”到“工业遗产”再到“经济引擎”的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平衡之道。

中国煤科:以科技赋能,绘就地球生态新画卷

  科工生态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项目

  煤层气提浓利用减排,助力地球畅快呼吸

  中国煤科下属煤科院创新性开发出低浓度煤层气高效提浓技术,主要针对有效管控煤矿区瓦斯抽采排放、实现瓦斯资源梯级利用的迫切需求,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碳分子筛吸附剂及低能耗变压吸附工艺,破解了甲烷与氮气选择性吸附分离技术瓶颈,成功将煤层气中的甲烷浓度从20%提升至90%以上,有效避免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技术凭借其分离效率高、操作压力低、甲烷回收率高等显著优势,不仅已成功应用在山西、甘肃、河南等地建成的多个工业化项目,累计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百万吨,而且在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油田伴生气和页岩气净化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空间,对实现“抽气即减排、产气即增效”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煤科:以科技赋能,绘就地球生态新画卷

  煤科院1800万Nm3制CNG示范工程

  能源清洁燃烧,构筑生物质利用新格局

  中国煤科下属天地融创聚焦国家“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依托燃烧研究领域的雄厚底蕴,将生物质利用的“零碳”理念和新型机械翻转解耦燃烧技术有机结合,独立开发了类流态化回转炉燃烧技术。针对原生生物质来源复杂、成分多变、易积灰结渣等诸多难题,创新采用机械翻转主动强混结构,强化物料混合,对不超过20cm的原生生物质具有良好燃烧适应性;利用固体物料解耦燃烧技术,根据燃烧进程分级多次配风,物料燃烧效率可达99%,大气污染物可实现超低排放,达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此项技术为原生生物质的大规模清洁利用打开了新大门,为我国能源转型注入了新动力,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了新力量。

中国煤科:以科技赋能,绘就地球生态新画卷

  天地融创回转炉头柳塔项目

  煤炭绿色开采,让煤电“三废”变废为宝

  中国煤科下属开采研究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双碳”战略,面对煤炭开发中的环境难题,致力于发展低损害绿色开采技术。针对西部矿区协同解决碳排放及粉煤灰资源化、规模化利用问题,经过多年奋力攻关,研发出我国首套CO2矿化粉煤灰制备煤矿绿色注浆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建成了地面预制浆、固碳降碱反应、烟气循环利用、矿井水循环利用、长距离管道泵送、测堵测漏和井下注浆充填等系统,成功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三道沟煤矿,年处理粉煤灰能力达到50万吨,固碳约3万吨,实现粉煤灰固碳、粉煤灰注浆防灾、矿井水循环利用以及地面减沉等多重目的,探索出一条煤电企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协同处置利用新途径,成功填补了粉煤灰固碳与煤矿井下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领域的空白,推动了传统业务向“绿水、绿地、绿废”三绿方向转型。

中国煤科:以科技赋能,绘就地球生态新画卷

  开采研究院粉煤灰固碳综合利用全流程生产系统

  绿色智能融合开发,打造矿区“零碳”新生态

  中国煤科下属北京华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多技术融合创新推出“零碳矿区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构建了全方位的绿色环保技术体系,在能源利用革新方面,开发煤矿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将低品位余热转化为建筑采暖、井筒防冻等多元热源,在陕煤澄合西卓煤矿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节约标煤约6000吨。固废处理领域,行业首创井下邻位注浆充填技术,在淮河能源唐家会煤矿实现年处理煤矸石100万吨。生态建设环节,集成绿色建材应用、雨水收集与中水回收系统,配套分布式光伏和风电设备,构建循环经济新模式。同时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在煤矿智慧中心集成智能照明、环境调控、会议系统等先进功能,打造现代化矿区“智慧中枢”。该方案为煤炭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中国煤科:以科技赋能,绘就地球生态新画卷

  北京华宇零碳矿区一体化解决方案

  环境治理保护,共筑生态多元美丽家园

  中国煤科下属重庆设计院依托设计专业优势,在生态规划设计、环境治理保护等领域创新实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打造了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提升工程、安居镇琵琶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工程项目。其中安居镇琵琶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通过生态修复保护和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岛内植被、提升生态观赏性,提高岛屿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岛屿生态价值。采用一带(产业展示带)+一环(生态活力环)+三片区(生态露营区,风光体验区,自然修复区)的整体构架,打造多元复合产品旅游岛、观光游览体验生态岛、特色文化旅游创意岛,实现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

中国煤科:以科技赋能,绘就地球生态新画卷

  重庆设计院安居镇琵琶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

  未来,中国煤科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推动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发展,不断拓展技术应用边界,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让绿色成果在更多地区、更多项目中落地生根。同时,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交流,凝聚更多力量共同守护地球生态,在迈向“双碳”目标的征程中,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地球生态新画卷,持续谱写煤炭行业绿色发展新篇章。(董智盟)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潍坊:推进乡村学校“五项全覆盖”工程

  • 当鹭鸟归来,大自然为重庆大足“点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2025-04-21 09:19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25-04-21 09:18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5-04-21 09:14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