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锁春日最「绿」打卡地
首页> 能源频道> 能源要闻 > 正文

解锁春日最「绿」打卡地

来源:昆仑能源2025-04-22 14:28

今天是4月22日

我们迎来第56个世界地球日

今年的主题是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天

在海南澄迈的LNG储备库旁

在各地LNG工厂

在无人值守场站里

昆仑能源用每一份努力

为这颗蓝色星球“充能”

一起来看

在“奉献绿色能源”上

我们的实践——

 

01

守护生物多样性:给自然一个“家”

爱护地球

就要爱护它的“孩子”们

守护生物多样性

给自然一个“家”

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完全可以双向奔赴!

 

  4月,海风微微拂面。在海南澄迈的LNG储备库旁,几只海鸟站在鸟桩上,一边低头“挠痒”,一边“欣赏”碧波蓝天。这是“文峰鹭缘”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常见的美好画面。

  这里生机勃勃。野生动物生态廊道连通4个独立地块,为库区内野生两爬类、哺乳类动物生活迁移和基因交流保驾护航;栖息桩上,海鸟时而停留栖息、观察捕食,时而振翅高飞、自由翱翔。在这片面积达12.5万平方米的宽广土地上,生活着230余种动植物。其中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级近危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1种。

  这里蓝绿交织。灿烂春光里,志愿者的蓝色身影,奔赴在日常巡护、管理和监测的路上;“我为碳中和种棵树”主题绿色共享小屋里,读书、展示、科普功能三位一体,读者可切身感受生态与能源和谐共生的魅力。

  在远期规划中,海南公司还制定了“异龄、复层、混交”植树计划,针对工业规划用地的天然林制定了珍稀植物迁移计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色发展的成色更足更亮。

02

产业降碳:给地球“降降温”

降碳,是一场持久战

方法,来一套“组合拳”

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在加快

融合发展模式逐步建立

工艺流程还能再优化

余热余能余压也可再利用

 

  打好降碳这场“硬仗”,气电与新能源融合是切入点。我们因地制宜打造光伏发电风能和风光互补项目,有序推进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现综合能源业务多情景、全覆盖。

  截至2024年,我们已累计投产光伏项目57个,2024年全年清洁能源发电量达789万千瓦、全年节约用电1886万千瓦时……一个个数字见证我们在能源融合上迈出的坚定步伐。

  能源供应的坚实堡垒——场站,也可以“千变万化”。无人值守场站零碳场站在各地陆续建设,从源头上就开始的绿色设计,不仅能提升资源利用率,还能实现低碳运营。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博鳌盛会的“能源保供国家队”——走进海南公司的澄迈LNG储备库,分布式光伏板错落有致;厨余垃圾通过专业设备转化为有机肥料,滋养场站内的绿植;分布式能源项目把“废弃余热”转化为清洁能源,大幅提升能源利用率。从“零碳场站”到“零碳盛会”,绿色发展招牌越擦越亮。

  在福建,海峡零碳能源港储转工程的建设正热火朝天开展。在加大探索“零碳港”建设和天然气资源“零碳化”消费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还将联合地方政府同步规划建设“瀚海数智零碳能源工业园区”,携手打造“绿能绿电综合利用基地、数智化营运中心和低温科创研发中心”。绿色的信念不止,我们向前的干劲十足。

  工艺流程,还能优化再优化。在泰安、广安、霸州等地11个LNG工厂,我们通过把富余的BOG(BOG气体是液化天然气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因吸收外界热量而蒸发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并含有少量氮气、二氧化碳等)进行再液化、靠实上游返输等方式,基本实现了正常工况BOG零排放

  在河北霸州LNG工厂,增加的燃气外输管网,可在装置停产后启动BOG压缩器,向城市燃气管网输送BOG气体,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减排增效。湖北黄冈LNG工厂则开展了BOG回收改造,据统计,每年可减少160万立方米的BOG燃烧,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00吨。全力减少碳排放,我们用行动给地球家园“降降温”。

03

创新技术:给地球“减减负”

实践蹄疾步稳

技术和理论

也要“做好武装”

做好绿色科技和

数字化技术研发

让地球减负

才能更轻松地“呼吸”

 

  2024年7月,碳中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我们不仅要合作开展天然气减排技术、碳交易、碳资产、碳金融、碳数据等研究,攻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还要开展减排项目试点,推动“控碳-减碳-低碳-中和”措施落地,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好战略引领和技术支撑。

  做好智慧化管理,让能源和碳足迹一目了然。我们通过构建能耗与碳排放模型和分省效益测算模型,开展基础数据和温室气体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油气管道、场站等设施的数字模型,并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对设备和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优化能源利用效率。

  专注零碳负碳项目开发,向能源转型继续“亮剑”。我们持续跟踪生物燃气、氢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储存和直接空气捕集等零碳、负碳技术的最新进展,探索燃气业务和负碳技术的协同发展路径,推动燃气行业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奉献清洁能源的道路上

我们始终步履铿锵

亚冬会的“绿色火炬”

为何能璀璨不熄?

江苏的气电厂

又如何获得源源动力?

蓝色火焰

升腾起团圆饭的香气

没有黑烟滚滚

室内也能暖意如春

天然气本身

就是我们守护地球的绿色铠甲

作为地球的“蓝金”守护者

我们始终“气”力全开!

“地球日”的真谛

藏在每个人的选择里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让我们一起传递这份

地球“气”候正能量!

 

编辑|范溢欢 万莎莎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