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6日,隆基绿能(以下简称“隆基”)在西安召开Hi-MO X10三防组件实证发布会。经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CPVT)检测,隆基Hi-MO X10三防组件成为全球首款官方认可的“三防组件”。
此次发布会集结权威专家、组件厂家、终端业主三大阵营同台,通过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CPVT)、德国莱茵TÜV集团(以下简称“TÜV莱茵”)、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鉴衡”)的联合实证,隆基全球实证平台的首次公开,以及近十位真实业主的现身说法,共同为光伏组件的真实价值评估树立了全新标杆。
活动现场,CPVT通过严苛的实验室测试与户外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隆基Hi-MO X10的“防起火、防遮挡、防积灰”三大核心性能进行了系统性验证。综合结果指出,隆基Hi-MO X10三防组件在抑制热斑温升、降低遮挡功率损失以及抵抗积灰影响三个维度上,性能均显著优于TOPCon组件。
遮挡是光伏电站最常见的隐患之一,尤其在分布式屋顶项目中,灰尘、鸟粪或局部阴影易引发热斑起火,不仅威胁安全,还导致功率急剧衰减。实验室数据显示,在1000W/m²辐照下,“三防组件”的热斑稳定温度比TOPCon组件低约72℃。
在防遮挡测试中,部分遮挡(如50%遮挡单块电池)情况下,“三防组件”的平均功率损失为10.15%,而 TOPCon 组件的平均功率损失为36.48%。
在户外模拟真实遮挡环境下,“三防组件”表现出卓越的发电优势。在模拟女儿墙遮挡的场景中,其单瓦发电量比TOPCon组件高出2.53% ;而在模拟树叶遮挡的场景下,其单瓦发电量更是高于TOPCon组件47.12% 。
在模拟容易积灰的5°小倾角安装条件下,“三防组件”的单瓦发电量比TOPCon组件高出2.28% 。据介绍,这得益于其独特的防积灰边框设计,能有效减少灰尘附着带来的发电损失。此外,测试还发现,凭借隆基“三防组件”优异的低温度系数特性,“三防组件”的平均工作温度比TOPCon组件低约1.5℃,进一步提升了发电效率。
这些基于多场景、可复现的测试,为Hi-MO X10“三防”性能的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
三大权威机构共证BC技术优势
此次发布会的一大亮点,在于CPVT、TÜV莱茵、鉴衡三大权威机构的联合发声。他们分别从安全性、全场景发电收益等不同维度,对以Hi-MO X10为代表的BC技术组件进行了独立、严谨且全面的测评。尽管测试场景与方法各有侧重,但最终结论高度一致。
综合结果显示,遮挡场景下,在安全性和发电性能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全场景发电能力上,不论实验室测试还是户外实证,不论何种辐照度亦或全天任意时段,BC组件均保持综合领先,稳定超越TOPCon组件。
TÜV莱茵指出:在场地环境因素中,阴影遮挡和灰尘污染是造成发电量损失的主要元凶。通过对市场三大技术路线(PERC、TOPCon、BC)进行遮挡测试及热斑风险的横向测评,结果显示,BC技术路线产品的热点温度仅为54.6℃,远低于PERC的155.8℃和TOPCon的166.2℃所带来的高风险。
据悉,BC技术不仅更加安全,其功率输出也优于其他技术路线。鉴衡在其位于海南三亚的实证基地上,对比了不同安装条件下HPBC 2.0组件和TOPCon组件的发电能力表现,设立了静态遮挡阵列和未遮挡阵列。在整个实证周期内,HPBC 2.0组件在静态遮挡的情况下比TOPCon组件的单瓦发电量高50.92%。
为了验证组件在真实世界多样化气候环境下的发电性能表现,CPVT也在其两大典型户外实证基地对HPBC 2.0组件和TOPCon组件进行了对比测试。银川实证数据显示,HPBC 2.0组件的单瓦发电量相较于TOPCon组件的相对增益保持在1.42%,最高可达1.53%。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优势在特定条件下更为突出,在高辐照度(>1100W/m²)区间,发电增益达到最高的2.22% ;而在上午11-12点的峰值发电时段,增益同样高达2.23%。
在环境更为严苛的烟台海上实证测试中,单瓦发电量相对增益保持在1.94%,最高可达2.67%,且组件平均工作温度比TOPCon低1.31°C 。在高辐照(>1100W/m²)条件下,其发电增益更是高达2.50% ;在上午10 -11点,增益达到最高2.20%,充分验证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高可靠性与卓越发电能力。
发布会现场,隆基也首次向外界公开了其庞大的全球实证平台,宣布隆基已构建起厂家自有、第三方合作及客户端三位一体的实证电站网络。
目前,仅客户端实证电站,已在内蒙古、山东、湖南、广东等省(区)布局了20例。第三方机构合作实证电站3例,隆基自有实证电站4例。这些遍布不同气候区、不同应用场景的电站,通过“隆基全球实证平台”和“分布式光伏实证电站监控平台”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记者 张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