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7日立冬,北京阴雨淅沥,寒意渐浓。13时15分,随着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留民营阀室、马驹桥分输站、通州南站三处阀门同步开启,天然气顺着5.3公里新管道奔涌而去,陕京管道永京线亦庄段迁改工程一次投产成功。
这场跨越夏秋两季的能源攻坚战,终于在冬季保供倒计时的关键时刻画上圆满句号。现场掌声雷动,北京管道公司项目经理孔博昌与施工方负责人击掌相庆,沙哑的嗓音里满是坚定:“风里来雨里去拼了127天,我们守住了对首都老百姓的承诺!”
作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供气生命线”,永京线亦庄段原2.3公里管段因亦庄新城建设规划面临安全隐患,必须在2025年冬季保供前完成迁改。这个投资1.3亿元的项目,自7月4日打火开焊以来,上百台套机械设备、150余名建设者日夜奋战,不仅要破解城市发展与管道安全的双重难题,更要确保改线期间民生用气不受影响。
“停气一天,老百姓做饭都成问题。”孔博昌的话道出了工程的核心挑战。项目团队与北京城管委、经开区城市运行局等单位反复协调,最终确定“改线不停气”方案,由下游企业拉运LNG替代,最大限度缩短停气时间。
95%路段穿越马驹桥国有林场,还要穿越6条沥青路、2条沟渠和1条在建排水涵洞,地质条件复杂的五支沟穿越更是“卡脖子”环节。地下水位比勘察时高1.2米,流沙层松软如豆腐脑,钢板桩多次坍塌。施工团队每天仅睡3小时,反复优化泥浆比例,用“双液浆固沙+挡沙墙防护”方案,将30天工期压缩至22天,实现9米水深下轴线偏差精准控制。
今年北京雨季较往年长23天,7月13天暴雨、8月15天阴雨导致17处管沟积水。9月6日,深基坑防护被雨水冲垮,建设者连夜抽水8000立方米,次日踩着没过脚踝的烂泥继续施工。雨幕中,安全帽上的灯光连成一片光点,成为攻坚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生态保护同样刻不容缓。马驹桥林场是平原造林重点区域,本项目专门租用20亩临时假植地,将5300棵乔木逐一编号移栽,工程结束后移回原位。施工作业带100%硬隔离围挡,定向钻泥浆交由专业环保公司处理,每天2辆洒水车早晚洒水防尘,施工作业实现零污染、零投诉,群众满意度超98%。
技术创新为攻坚提速赋能。国内首次试用的711毫米管径内焊机,采用“内焊机打底+外焊机填充”模式,将单个焊口施工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全自动焊一次合格率达96.2%。数字化管理更让施工全程“透明可控”,PIM系统138个监测点每5分钟更新一次数据,隐患整改率实现100%。
“企地联建”模式则破解了征地协调这一行业难题。北京管道公司与亦庄国际建设集团签订协议,采取“企业搞建设、地方出服务”的合作方式,6300万元征地补偿款交由地方政府统筹,高效完成树木移栽、临时用地审批等工作,为工程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这条5.3公里的新管道,承载着亦庄2万户约8万居民和多家企业的供气需求。通气当天,正是北京市朝阳、昌平、顺义等多区提前供暖点火试运行的开启,下游供气企业运行工程师看着仪表盘上稳定的压力数据长舒一口气:“这个关键时刻恢复供气,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居民取暖和重点企业保障了!”
原管道腾出的2.3公里区域,将引进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北京管道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唐善华表示,这不仅是一条能源管道,更是一条“经济动脉”,是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
自1991年成立以来,北京管道公司用三十四年时间编织出“七进十出”的智能管网,累计输送天然气超75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标准煤约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1亿吨,推动北京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不足1%跃升至35%以上,推动并支撑北京从“燃煤时代”迈向“清洁能源时代”。
如今,“管网铁军,舍我其谁,保供有我,使命必达!”的誓言在万里陕京能源动脉沿线回响。上千名员工坚守“战位”,开展“地毯式”巡检和不间断运行维护,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安全。
永京线平稳输送的天然气,与纵横交错的陕京管网一起,在京城地下勾勒出温暖的民生图景。这个冬天,因为有了管网人的坚守与奉献,首都北京必将更加温暖、更加安心。(蒋万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