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11月6日至7日,中国国际储气库学术大会暨首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国际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会议以“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储气能力建设,构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25个国家的600余位院士、学者、专家及科技工作者,聚焦储气库领域前沿技术与地下空间利用创新方向,从宏观趋势到建库技术、运营安全、地下储氢、CO₂埋存以及地下空间绿色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展开深度研讨。
大会开幕式现场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到各国“双碳”目标的推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储气库作为天然气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实现季节调峰、应对突发状况、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分论坛报告和优秀论文展示等多个交流环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程玉峰,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贾滕德拉·S·桑瓦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曾大乾,中国石油储气库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石油集团储气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安丰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绪全,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赵新伟,韩·谢尔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部门副主任兼局长,法国地储集团副总裁埃洛迪·佐萨,伊朗石油部亚洲与大洋洲事务负责人加德尔·沙迪万德,波兰科学院岩层力学研究所岩石变形部门负责人拉法乌·米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名誉教授穆罕默德·法里德等17位中外院士、领导、专家学者聚焦全球前沿趋势、行业宏观政策与技术发展方向等议题作主旨报告,为与会者提供高屋建瓴的思想盛宴,共同探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未来发展路径。
大会还分设4个专题分论坛,102位国内外储气库领域代表围绕地质与气藏、智能化建设、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前沿方向展开了深入研讨,为提升我国能源储备能力、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与创新动能。
优秀论文展示和技术创新成果展
据悉,会议同时布设“优秀论文展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技术成果展厅”,来自国内20余家顶尖企业、科研机构的核心装备、实验装置、智能化技术等前沿成果汇集于此,将我国在储气库、储氢、二氧化碳封存等地下空间领域的尖端技术成果进行系统化、场景化集中展示,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的“地下探秘”之旅。核心展区“国家能源地下储气库研发中心”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前沿的科技创新,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展台集中展示了国家能源地下储气库在储气、储氢、储能等地下空间多元存储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成果,充分彰显了研发中心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顶梁柱”作用。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明确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储气能力要求,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储气库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建成储气库38座,形成调峰能力265亿立方米,约占年消费量的6.2%,预计到2025年底我国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将突破300亿立方米。(记者 张佳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