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多视角4D人脸扫描系统 给AI装一双“慧眼”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多视角4D人脸扫描系统 给AI装一双“慧眼”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4-05-08 10:38

  图像识别、智能助手、虚拟人、文生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人们进一步向智能时代迈进。然而,目前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呈现的图像画面大多是二维效果,在空间、时间和细节方面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如何为AI装一双“慧眼”,让画面更清、更细、更自然?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了解到,该院集成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集成所)机器视觉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展团队自主研发出多视角4D高精度人脸三维成像系统。相较传统的3D人脸扫描技术,该系统在精度、分辨率和速度上均实现大幅提升,可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人脸识别、医疗诊断、影视特效等。

  人脸扫描更快、更清、更细

  据介绍,研究团队开发的多视角4D人脸扫描系统,由3个不同近红外波段的结构光相机构成,底层算法采用团队提出的高频条纹位移编码三维重建方法,可以实现1080P(1920×1080像素)分辨率下超过100帧每秒的三维扫描速度,基于GPU的高并行三维重建算法可实现高达300赫兹的实时重建速度,且深度成像误差小于0.05毫米。

  “每个深度相机都由一个近红外结构光投影光栅和一个工业相机组成。深度相机每重建一次,投影仪都要向被测物体投射一组预设高频条纹图案,并用相机拍下它们在被测物体上产生变形的图案。最终,根据相机拍到的变形图案分析得到深度信息,即3D信息。深度相机实现连续扫描,增加了时间轴信息,由此得到4D信息。”深圳先进院集成所在读硕士生吴迪解释说。

  此外,为实现多角度更为完整的三维人脸动态成像,该系统采用3种不同波段的近红外光作为光源,既能避免人脸产生炫目,又能避免3套设备投影仪投射的图案相互干扰,大大改善了成像完整性。

  “近红外光对人眼友好,但对皮肤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使得投射的高频光栅图案模糊,降低了三维重建精度。”宋展表示。对此,研究团队采用了创新的图像增强算法,结合高鲁棒性的条纹编解码算法突破,提高了解码投射图案的相位计算精度,从而提高了三维重建精度。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要考虑算法的实时性和并行性,为3D动态模型获取、头部姿态估计和面部表情迁移等基础工作的研究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持。

  支撑AI生成更高质量三维数据

  宋展介绍,该系统在多个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例如,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有望为全息投影、空气成像等新型显示技术以及AR显示终端,提供三维数据采集设备;在影视领域,可实时捕捉演员的高精度面部表情,结合表情迁移技术,实现从真人的表情到卡通形象的表情迁移;在游戏领域,可捕捉用户面部信息,结合视线追踪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在医疗领域,可帮助提供患者面部表情信息,助力医疗诊断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可为机器人提供更加精确、敏锐的4D视觉感知方法,让其从只能干粗活变成干更多精细活。

  AI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驱动。

  “二维平面上生成的图像或视频往往难以呈现真实世界的三维结构,未来,AI技术生成的视频将逐渐从二维向三维发展。想要生成更高质量的三维视频,离不开三维数据的支撑。”宋展说。

  该系统可以为“3D+AI”研究提供真实、精细的高质量三维数据,解决目前该研究领域高精度三维数据不足的问题,为AI模型生成更高质量的视频提供实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据了解,目前,研究团队已将该技术运用于电影特效、特种加工、面部3D诊疗、动态3D视觉引导装配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加强底层算法研究,提高编码效率成像速度,降低硬件成本,研制模块化高时空分辨率4D成像器件,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和信息通信等更多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锐利的视觉成像技术支撑。(记者 刁雯蕙)

  《中国科学报》 (2024-05-08 第3版 领域)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