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学员到指挥,他只用了1年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从学员到指挥,他只用了1年

来源:光明网2021-08-18 14: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秋日高照,秋风送爽。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型号任务准备现场,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戴着厚框眼镜的大男孩辗转于发射场火箭系统各个测试场所,对数十台套地面设备和箭上状态进行技术把关和状态确认,沉稳、细致、专业的他,难以想象,是一个毕业参加工作仅一年半的职场新人。

  2020年1月,刚满28岁的张健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在学校,他是师生们眼中的科研达人,5篇顶尖SCI论文、2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科研课题……

  “可惜了!以你的科研能力去研究院所应该更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得知张健要去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同学们纷纷惋惜地说。可张健不这么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的航天功勋发射场,去了肯定大有可为”,骨子里带着霸蛮精神的他,顾不上参加女儿的周岁生日宴,就独自踏上了去往西北大漠的火车。

  一到中心,张健被分配到了发射测试站基层锻炼。从内地到大漠,从繁华都市到戈壁点号,从实验室到田间菜地,张健尽管有些不适应,但他用最短的时间调试自己,积极融入到航天这个大家庭。2020年7月,锻炼结束,张健定编到技术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航天生涯。

从学员到指挥,他只用了1年

  “电气系统各号注意,两小时准备!”2021年7月29日天绘一号04星发射现场,测发大厅传来了电气系统指挥清晰洪亮的口令声。循声望去,一张年轻而又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那是张健,他不是去年才分配到咱们单位吗,成长这么迅速啊!”从学员到电气系统指挥,张健只用了1年,他的“进步”速度让人惊叹。

  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背后不为人知的十倍努力。到室里后,面对新的领域,张健抛开自己固有的专业思维,将组内的所有人都当成老师,从最基础的学起。白天上班测试操作,晚上自学原理知识到深夜。将工作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都整合起来:饭后十几分钟的空闲他会默记一下数据,睡觉前的几十分钟他会重温一下专业知识,上下班途中他会思考电路图走向。仅用一个月,他就弄懂了控制系统所有电路图原理、信号、流向、功能,梳理提炼出100多页的专业笔记。张健用一个月完成了工龄十多年的前辈都没完成的工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1年1月,因为原有火箭测发控设备寿命到期,新的一体化测发控系统开始投入使用。新设备需要重新铺设和调试,新技术状态需要从头学习掌握,工作量非常大,标准要求非常高,“让张健去打下这个硬山头”,在室主任赵磊的决策下,初出茅庐的张健扛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从学员到指挥,他只用了1年

  火箭测发不是儿戏,在“天绘一号04星”任务中,新一体化测发控系统首次实战,新设备、新文书、新岗位配置、新测发流程,对每一名参试人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对首次担任电气系统指挥的张健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了打好这一仗,张健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细之又细,新编测试操作规程、应急处置预案、安装调试设备、敷设电缆……张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为了提高操作手们的学习效率,他梳理出新设备的注意事项和知识要点,囊括了100余根电缆的走向和信号定义、数百个继电器的功能索引和逻辑关系,实践证明,这些资料是具有很强实用价值的训练素材。

  厚积而薄发,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持续一个月的任务测发周期中,张健带领的电气系统测发队伍没有出现一次误口令、误操作,新应用的一体化测发控系统实现了零故障参试,任务实现了过程完美,结果圆满。

  “他是我见过的成长最快的电气系统指挥了,我从操作手到指挥,干了7年,普通人一般都要六七年,他才用了1年,太优秀了!”控制系统老指挥、发射测试站高级工程师潘涛赞叹地说。

  扎实、认真、好学是同事们对张健的一致评价,虽然是博士,但他扑得下身子,拉得开面子,遇到不懂的就问,主动跟二岗请教;任务排故,就算不是自己专业的也场场参加;不局限于测试操作,深入学习总结岗位原理、故障模式和应急处置。

  工作之余,张健利用自己博士专业特长,结合岗位工作,在一年时间内就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身份,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SCI期刊发表3篇论文,其中的观点被国内外各科研单位引用。

从学员到指挥,他只用了1年

  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张健说离不开党组织提供的历练平台。针对新毕业博士理论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的特点,一年内,他被安排在控制系统所有关键岗位轮岗历练,走完了别人五六年才能走完的路。作为航天发射一线单位,发射测试站坚持开明开放聚才、不拘一格用才、倾心竭力育才的人才培养方针,鼓励高学历科技人员上任务、钻课题、搞科研,给年轻人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让他们一展所长、学有所成。

  “在这里,每一棵树都很难种活,可现在航天城绿树成荫,发射场郁郁葱葱,这都是前辈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见证。我将以此鞭策自己,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航天梦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看着雄伟的发射塔架,张健满怀期待地说。

  (奉青玲)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

  • 多种活动迎接国家宪法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首任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介绍了未来长征火箭发展的方向。
2024-12-04 09:15
该公司牌楼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1月25日正式投运,并在工程验收过程中首次应用无人机激光建模技术。
2024-12-04 09:13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实蝇类害虫的新型控制方式,从而提升我国果蔬产业抵御这类害虫的能力。
2024-12-04 09:12
协议紧扣“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科技人才集聚高地 共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
2024-12-04 09:07
2日,第29届亚洲种子大会在海南三亚召开,大会以“潮起亚太 种业辉煌”为主题,由亚太种子协会主办,将持续至6日。
2024-12-04 04:55
3日13时56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12-04 04:55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