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秋日高照,秋风送爽。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型号任务准备现场,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戴着厚框眼镜的大男孩辗转于发射场火箭系统各个测试场所,对数十台套地面设备和箭上状态进行技术把关和状态确认,沉稳、细致、专业的他,难以想象,是一个毕业参加工作仅一年半的职场新人。
2020年1月,刚满28岁的张健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在学校,他是师生们眼中的科研达人,5篇顶尖SCI论文、2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科研课题……
“可惜了!以你的科研能力去研究院所应该更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得知张健要去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同学们纷纷惋惜地说。可张健不这么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的航天功勋发射场,去了肯定大有可为”,骨子里带着霸蛮精神的他,顾不上参加女儿的周岁生日宴,就独自踏上了去往西北大漠的火车。
一到中心,张健被分配到了发射测试站基层锻炼。从内地到大漠,从繁华都市到戈壁点号,从实验室到田间菜地,张健尽管有些不适应,但他用最短的时间调试自己,积极融入到航天这个大家庭。2020年7月,锻炼结束,张健定编到技术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航天生涯。
“电气系统各号注意,两小时准备!”2021年7月29日天绘一号04星发射现场,测发大厅传来了电气系统指挥清晰洪亮的口令声。循声望去,一张年轻而又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那是张健,他不是去年才分配到咱们单位吗,成长这么迅速啊!”从学员到电气系统指挥,张健只用了1年,他的“进步”速度让人惊叹。
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背后不为人知的十倍努力。到室里后,面对新的领域,张健抛开自己固有的专业思维,将组内的所有人都当成老师,从最基础的学起。白天上班测试操作,晚上自学原理知识到深夜。将工作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都整合起来:饭后十几分钟的空闲他会默记一下数据,睡觉前的几十分钟他会重温一下专业知识,上下班途中他会思考电路图走向。仅用一个月,他就弄懂了控制系统所有电路图原理、信号、流向、功能,梳理提炼出100多页的专业笔记。张健用一个月完成了工龄十多年的前辈都没完成的工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1年1月,因为原有火箭测发控设备寿命到期,新的一体化测发控系统开始投入使用。新设备需要重新铺设和调试,新技术状态需要从头学习掌握,工作量非常大,标准要求非常高,“让张健去打下这个硬山头”,在室主任赵磊的决策下,初出茅庐的张健扛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火箭测发不是儿戏,在“天绘一号04星”任务中,新一体化测发控系统首次实战,新设备、新文书、新岗位配置、新测发流程,对每一名参试人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对首次担任电气系统指挥的张健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了打好这一仗,张健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细之又细,新编测试操作规程、应急处置预案、安装调试设备、敷设电缆……张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为了提高操作手们的学习效率,他梳理出新设备的注意事项和知识要点,囊括了100余根电缆的走向和信号定义、数百个继电器的功能索引和逻辑关系,实践证明,这些资料是具有很强实用价值的训练素材。
厚积而薄发,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持续一个月的任务测发周期中,张健带领的电气系统测发队伍没有出现一次误口令、误操作,新应用的一体化测发控系统实现了零故障参试,任务实现了过程完美,结果圆满。
“他是我见过的成长最快的电气系统指挥了,我从操作手到指挥,干了7年,普通人一般都要六七年,他才用了1年,太优秀了!”控制系统老指挥、发射测试站高级工程师潘涛赞叹地说。
扎实、认真、好学是同事们对张健的一致评价,虽然是博士,但他扑得下身子,拉得开面子,遇到不懂的就问,主动跟二岗请教;任务排故,就算不是自己专业的也场场参加;不局限于测试操作,深入学习总结岗位原理、故障模式和应急处置。
工作之余,张健利用自己博士专业特长,结合岗位工作,在一年时间内就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身份,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SCI期刊发表3篇论文,其中的观点被国内外各科研单位引用。
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张健说离不开党组织提供的历练平台。针对新毕业博士理论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的特点,一年内,他被安排在控制系统所有关键岗位轮岗历练,走完了别人五六年才能走完的路。作为航天发射一线单位,发射测试站坚持开明开放聚才、不拘一格用才、倾心竭力育才的人才培养方针,鼓励高学历科技人员上任务、钻课题、搞科研,给年轻人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让他们一展所长、学有所成。
“在这里,每一棵树都很难种活,可现在航天城绿树成荫,发射场郁郁葱葱,这都是前辈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见证。我将以此鞭策自己,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航天梦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看着雄伟的发射塔架,张健满怀期待地说。
(奉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