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橙色——邓秀新心中最美的颜色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橙色——邓秀新心中最美的颜色

来源:新华网2021-12-22 16: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题:橙色——邓秀新心中最美的颜色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橙色,是“柑橘院士”邓秀新心中最美的颜色。他毕其一生经营、培育这动人的色彩。

  中国橙:四季美 品质佳

  冬日时节,在位于北京市北二环外的中国工程院办公室,邓秀新院士和记者聊起了现在国内四季可见的柑橘类水果:果冻橙、褚橙、脐橙、砂糖橘、蜜橘、丑橘……

  20年前,中国即将加入WTO时,不少人担忧国产柑橘的前景,因为当时国外柑橘产能优势明显。怎么办?邓秀新和团队经过多年攻坚,依靠自主培育和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成功破解了难题——

  2021年12月5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田坝乡王家桥村村民在对脐橙进行装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产量和出口显著增加。如今,我国每年柑橘产量由1000万吨增长到5000多万吨,出口由20多万吨增加到120余万吨。很多南方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依靠柑橘产业脱贫致富。

  形成了“两纵三横”的优势产业带。“两纵”:以中熟的宽皮橘为主的鄂西湘西柑橘带;以宽皮橘和柚子为主的浙闽粤东柑橘带。“三横”:以晚熟柑橘为主的长江上中游柑橘带;以脐橙为主的赣南、湘南和桂北柑橘带;以早熟和晚熟的宽皮橘为主的西江流域柑橘带。

  四季均有鲜果上市。柑橘由原来的9月至次年1月上市,延伸为7月底到第二年的6月上市。

  种类多、品质好。目前我国栽培面积万亩以上的品种近70个,涉及柑、橘、橙、柚、金柑、柠檬等多种类型。通过品种更新换代、完熟采收、留树保鲜、覆膜晚采、交替结果,以及完善采后保鲜技术及分选包装等技术,品质显著提升。

  ……

  2017年11月19日,邓秀新院士(后左一)带领孩子们在柑橘科研基地参观。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小果实:核心硬 版图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邓秀新和团队在生物技术和品种改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方面,建立起完整的细胞工程技术体系,创立了无核柑橘品种培育的新技术途径,并培育出商业化无核品种“华柚二号”。通过建立生物育种方法,走出了改良柑橘品质、实现无籽化新路。如今,一批我国地方良种正通过这个途径,进入改良轨道。

  另一方面,完成了首例柑橘基因组测序和8个不同柑橘类型的基因组测序,并克隆了控制多胚性状的关键基因,解析了控制柑橘红色的多个基因,发掘和创制了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柑橘模式材料,并建立遗传转化体系,为中国柑橘进入设计育种时代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和团队重视常规育种技术,与相关单位合作选育了“华柑二号”优质椪柑、“华柑四号”无籽椪柑、早熟脐橙“早红”、有特殊香味晚熟脐橙“宗橙”等10多个新品种。

  随着中国柑橘基础研究等领域逐渐上升到世界第一方阵前列,橙色在中国的版图上逐渐扩大,春夏秋冬呈现出明亮的风景。而且,国产柑橘果肉细、味香甜、果核少、外观好,邓秀新感到欣慰。

  2021年3月,村民在重庆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现代化果园采摘鲜果。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大心愿:强产业 富百姓

  这些年,邓秀新更多时间是走出实验室,在山间果园调研。

  在赣南的果园,中老年妇女用箩筐挑着脐橙下山的情景让他难忘。

  “下山坡陡,泥路难走,一亩地产5千多斤脐橙,她们要挑多少趟……”邓秀新感叹地说。

  一次在湖北秭归留树保鲜技术培训现场,一个70多岁的老农聚精会神地听讲。

  “我很高兴老人愿意听,另一方面忧虑,老人的岁数比我还大,而且现场基本都是中老年人,没有年轻人参与,未来我们的果园怎么办?”邓秀新感到,必须加快发展轻简化栽培和果园机械化。

  如今,果园肥水一体化技术在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大范围推广;山地果园单轨道运输机械在湖北秭归等地开始普及。

  2021年10月8日,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村民在收获柑橘。新华社发(裴建丹摄)

  在邓秀新的倡导下,经过10多年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有29名柑橘领域岗位科学家,拥有30个柑橘综合试验站。全国柑橘研究人员700余人,形成了从资源品种到产后处理与加工的完整技术研发体系。

  为了让产业惠及更多人,邓秀新在各产地调研时,都会大力推动发展初加工,促进商品化处理,分级包装进入市场,延伸产业链,加强产销对接和发展电商销售。

  “40年来,我们只做了柑橘这一件事。”邓秀新说。让橙色更美丽,让四季更明亮,让百姓更喜悦,是他最大的心愿。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