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慧眼”卫星带来的意外与惊喜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慧眼”卫星带来的意外与惊喜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1-21 10: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慧眼”卫星带来的意外与惊喜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

  1月14日,“慧眼”卫星监控室。

  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着一张看起来极其普通的世界地图,代表“慧眼”的红点正缓缓划过太平洋上空。

  这是“慧眼”卫星绕着地球飞行的第240个星期。

  按照设计,它原本只有4年寿命,7个月前就该退役,可是,由于它的运行状态一切正常,卫星平台备用资源完好如初,于是科学家们召开卫星延寿会议,决定让它再干两年。

  “慧眼”给科学家们带来过很多惊喜,除了超期服役仍运行良好之外,它还一次次发现新的天体现象,这些让它的成就者——“慧眼”卫星科研团队获得了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作为“慧眼”的现任首席科学家,张双南在惊喜之余感慨:“我们起步艰难,却赶上了X射线天文学非常兴旺的时代。”

  立项之路 没想到走了18年

  “慧眼”卫星的全名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它的出现与中科院院士李惕碚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李惕碚的推动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的科研人员就利用高空气球搭载硬X射线探测器,开展高能天体物理观测研究。当时,硬X射线这个波段的天体成像观测尤为困难,也使得探测器造价高昂。上世纪90年代初,李惕碚和自己多年的老搭档吴枚研究员一起,创立了一种直接解调方法,利用已有的不能成像的仪器,通过扫描观测来实现高精度成像。

  1993年,基于这种方法,李惕碚、吴枚等提出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的设想,并得到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何泽慧的支持。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设想从提出到最终立项,竟历经了18年。

  从1993年开始,为了推动立项,何泽慧、李惕碚等不停地奔走呼吁。他们心焦,因为立项进度一拖再拖,科学新发现的空间一窄再窄。

  “等待立项期间,美国和欧洲发射了两颗硬X射线天文卫星,把我们要做的事做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还能干什么’。”张双南回忆道。

  2001年底,在“慧眼”的立项之路走到第八个年头时,旅居欧美十余年的张双南回到国内,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协助李惕碚,把“慧眼”项目做起来。

  “我知道任何一个空间项目的立项和建设都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我国做这个规模的空间望远镜也不容易。所以虽说遇到了问题,但我们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刻觉得‘慧眼’会做不成。这件事情,只是早晚的问题。”张双南告诉《中国科学报》。

  项目组一等又是十年。

  等待立项期间,科研人员在“慧眼”原先的设计基础上,增加了中能望远镜、低能望远镜两组探测器,使“慧眼”成为全球覆盖能区范围最大的X射线天文望远镜。他们还紧跟国际发展前沿,不断调整科学目标,优化仪器设计,让“慧眼”的科学能力始终具有国际优势。

  时间不会辜负奋斗者的每一滴汗水。2011年3月,好消息终于传来,国家批复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工程正式立项。

  就在这一年的6月20日,一直支持这一项目的何泽慧与世长辞。

  研制之路 曾感觉已经“黔驴技穷”

  “慧眼”不仅是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也是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人员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从立项的那一刻起,技术挑战才真正开始。

  卫星立项之际,年仅30岁的刘聪展服从导师李惕碚的安排,从清华大学调入高能所,成为“慧眼”高能X射线望远镜的主任设计师。

  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来自望远镜最核心的部件——闪烁晶体探测器。这个探测器需要使用一种国际上早已实现商业化的复合晶体,可是当刘聪展与国外厂商谈“进口”事宜时,他得到的答复却是:“你们的应用里有‘space’(空间),这是一个敏感词,我们不能出口给你,即便是做科学研究也不行。”

  进口不行就自己干,接下来的小半年里,刘聪展走访了很多国内相关行业厂商,决定走国产化道路。可是,国产化的艰难程度超出了刘聪展的预期,晶体的能量分辨率一直达不到“慧眼”的设计要求。

  “当时企业做的产品都是民用,对品质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厂家之前不用考虑很多环境条件,但在我们这里,每个小问题带来的后果都是致命的。”刘聪展说。

  一次次的波折,让刘聪展一度变得敏感、彷徨、不自信。“感觉已经黔驴技穷了。”刘聪展说。

  经过两年半的挣扎、29个轮次的试制,刘聪展和厂家才最终将国产化的路走通。

  类似的困境,“慧眼”团队遇到过很多。但凭借闯关精神,他们攻破了一个个难题。卫星有效载荷总设计师卢方军曾用两个字来形容“慧眼”的研制过程——艰难。“但是我们坚持认为,第一颗卫星一定要自己做,要通过这颗卫星发展自己的技术,培养自己的人才。”卢方军说。

  最终,“慧眼”的高能X射线望远镜拥有国际最大有效面积的闪烁晶体探测器阵列;中能X射线望远镜使用的硅阵列探测器,实现国产半导体X射线探测器首次且大规模的空间使用;在低能X射线望远镜方面,科研人员自主研制出百纳米厚度的透软X射线遮光膜。

  2017年4月,“慧眼”卫星起运发射场。6月15日11时00分,它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苍茫的戈壁滩上起飞,奔向更加苍茫的宇宙。

  为了纪念何泽慧以及她为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作出的贡献,卫星入轨后被命名为“慧眼”。

  运行之路 凭实力迎幸运连连

  运行期间,“慧眼”实现了原定的科学目标,产出了很多重要成果。2019年8月,“慧眼”发表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高精度实验成果。2020年8月,“慧眼”首次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中的最强磁场等。

  但“慧眼”超出预期的“意外之喜”似乎更令科学家们兴奋。

  “慧眼”地面应用系统科学运行中心负责人贾淑梅记得,第一次“意外之喜”发生在“慧眼”在轨测试期间。2017年8月17日晚上9点多,贾淑梅等人接到了来自张双南的通知,启动机遇观测,将“慧眼”瞄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NGC 4993星系,那里有两颗中子星发生并合,由此产生的引力波刚刚到达了地球,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的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

  监控室见证了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当时全球仅有4台X射线和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成功监测到爆发天区,中国的“慧眼”便是其中之一。“慧眼”对引力波暴在伽马射线能区的辐射性质给出了最严格的限制,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慧眼”地面运行系统的第一次应急演练。“‘慧眼’有1/4的时间用于机遇观测,地面运行系统的科研人员时刻都准备着响应科学家开展机遇观测的要求。”贾淑梅说。

  2020年4月下旬,一颗名为SGR J1935+2154的磁星进入活跃期,出现频繁的X射线爆发。4月28日一早,贾淑梅又一次接到机遇观测的通知。就在他们将“慧眼”对准磁星后的几个小时,加拿大CHIME实验和美国STARE2实验同时看到了磁星方向发生了一个亮度极高的快速射电暴。巧合的是,“慧眼”也在这次快速射电暴前8秒观测到了一个超亮X射线暴,而8秒正好对应于星际介质对射电信号造成的时延。“慧眼”的观测为快速射电暴来自该磁星提供了直接证据,2021年2月19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学》。

  此外,通过机遇观测,他们还发现了迄今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和逃离黑洞的高速等离子体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天体物理现象。

  令他们更加惊喜的是,一度趋于冷门的X射线天文学,在“慧眼”运行期间强势复活,使得“慧眼”出人意料地赢得了来自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天上的事不可预测,只有有了这个观测能力,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慧眼”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宋黎明说。

  一切偶然皆为必然。如果不是科学家们28年的坚守,机遇和惊喜不可能青睐他们。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如今“慧眼”超期服役,“慧眼”的继任者——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有望在2027年前后发射运行。

  中国X射线天文学研究华灯初上。(记者 倪思洁)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陆军军医大学

  • 成都世园会场馆巡礼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接受采访时表示,医工交叉正成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2024-04-26 17:38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4月24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透露,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2024-04-26 09:40
春日里,云南双江县各大茶山的春茶迎来开采季。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双江,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现有以“冰岛茶”为代表的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3.69万亩。
2024-04-26 09:35
每年,都有这样一群“空中旅客”,南北来回奔波。迁徙之路漫长曲折,一路充满生死考验,它们却高声歌唱,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2024-04-26 09:34
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
2024-04-26 09:26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04-26 09:24
朱松纯表示,“通通”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使用的A100芯片不超过10块,这意味着“通通”不依赖庞大的算力和海量数据就能学习成长。“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2024-04-26 09:38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4-04-25 10:3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
2024-04-25 10:34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5 10:32
国家卫健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了解,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的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2024-04-25 10:30
中央气象台预计,24日夜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雨势将再度加强,其中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5 10:28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