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盐碱荒地变生态良田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让盐碱荒地变生态良田

来源:人民日报2022-07-04 15:50

  胡树文下地检验土壤改良对稻田犁底层的影响。

  胡树文团队的研究生在试验站里检测土壤样本。

  以上均为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前不久,山东省东营市新户镇种粮户王甲民开垦的一片盐碱地上,冬小麦喜获丰收。王甲民抓起几棵麦穗,搓了两把,手上留下饱满的麦粒,“种地还是要相信科学。”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王甲民说的“科学”,指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团队历经10多年攻关,探索出的生态治理盐碱地工程技术模式。几年前,他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根本没法种植作物,有的地方苗都发不出来,甚至寸草不生。如今,盐碱荒地变成了生态良田,“土地终于有了土地的样子”。

  根据不同盐碱类型,发明了生物基改性材料,使土壤的脱盐效率提高了十几倍

  在胡树文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一颗颗彩色图钉标记着试验点的位置:河套灌区、松嫩平原、黄河三角洲……他的案头上,最显眼的是一本近900页的土壤学专著。“做土壤改良,我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但是好在我比较能学习,现在理解得比较深入了。”胡树文说。

  这番话不是谦虚。胡树文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材料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即使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最初研究的也是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功能性肥料,跟土壤改良“隔着一道山”。胡树文回忆,2008年前后,他在研究功能性肥料时注意到,盐碱地对肥料特别敏感。比如,用酸性肥料能起到中和作用,庄稼就长得好一些;给肥料包上膜后,肥料溶解得慢,增产更明显。反之,盐碱地要是用了速效肥,庄稼很快就“烧苗”了。

  “单单一个肥料的影响就这么大,要是土壤能改良,那有多好!”这让胡树文对土壤改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研究重心逐渐从功能性肥料转向土壤改良。“这个想法非常大胆,当时有朋友劝我,‘搞盐碱地改良,不是你的本行,会有很多困难’。”胡树文却坚持自己的选择,“科研中遇到的难题,往往是由若干因素限制形成的,不是仅靠一两个学科就能解决的,所以需要多学科交叉。”

  在阅读很多土壤相关的文献和专著后,胡树文意识到,正常土壤和盐碱土壤的根本区别在于:正常土壤有团粒结构,透水、透气性好;盐碱土壤颗粒细,无正常土壤的团粒结构,表现为板结、干硬、不透水、不透气,因此盐碱难以随水洗掉。“如果从改变土壤团粒结构这个角度出发,发明一种生物基的‘粘结剂’,将细小的盐碱土壤颗粒粘结成大颗粒,人造一种‘团粒结构’。这样,土壤通透性提高了,盐碱不就能被更快速地淋洗掉吗?”胡树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而设计材料恰恰是胡树文的老本行。“如果设计出来的材料通过配位作用,能像‘八爪鱼’一样‘抓’住盐碱土壤里的颗粒,就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一边学习、一边试验,不断思考、不断深入,胡树文就以这样一种非常规的方式一头扎进了新领域。“有句话叫‘人过四十不学艺’,但我是兴趣驱动,只要有兴趣,马上就做。虽然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我从来不怕学习。”

  胡树文着手试验了多种土壤改良剂,并反复进行筛选,终于根据不同盐碱类型,发明了生物基改性材料,无毒无害,还能促使土壤团聚体形成。这样一来,土壤的脱盐效率一下提高了十几倍,一次性每亩用300立方米淡水即可将耕作层盐分基本脱除。和其他技术相比,减少淡水使用量90%以上。

  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反复探索优化方案,实地解决在实验室里很难想到的问题

  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壤结构、盐分、养分、微生物群落、作物品种、水利、种植管理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必须将它们全部调整到最佳状态,作物才能健康生长。“实际治理过程中,要是缺少整体系统化的治理方案,如工程设施和土壤改良不配套,不仅作物不具备生长条件,还会不断重复‘脱盐—返盐’,效果易反复,改良周期长。”胡树文说。

  怎么办?不同于发明生物基改性材料的“灵光乍现”,这次胡树文想出来的是“笨办法”:“盐碱地治理还是要在盐碱地里展开。要想办法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来,就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优化各种技术参数,在各盐碱区域建立起各种治理模式。”

  就这样,胡树文带着团队,一起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反复探索优化方案,实地解决那些在实验室里很难想到的问题。

  “天津、河北、江苏、山东等地的沿海滩涂地下水位浅,土壤易受到海潮侵蚀,改良好的土壤容易重新返盐。首先要筑堤建闸,控制地下水位,防止返盐,同时改良土壤。”

  “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一些区域,矿化水灌溉带来了盐碱,渠道渗漏抬高地下水位,造成盐化土壤带,导致盐碱与干旱并存。要建立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将盐分导出;重塑土壤结构、快速脱除土壤耕作层盐分,同时节水灌溉、保持土壤水分。”

  胡树文站在地图前,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各盐碱区的情况。这些经验,来源于他们团队长期“浸泡”在盐碱地一线,在全国建立起133个试验点,挖掘超过300个土壤剖面,采集超过3.2万个土壤样品……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既形成了“数据库”,也帮助他们创建出系统的治理技术模式。

  经过艰苦探索,胡树文团队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大型示范区。在吉林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苏打型碱土改良示范田里,水稻产量达到506公斤/亩;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向日葵的保苗率显著提高,产量达到174公斤/亩;在山西朔州、甘肃酒泉等地种植的旱地作物,当年实现中高产量,第二、第三年即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示范田在连续耕种、控制地下水位的条件下,均没有出现盐碱反复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胡树文团队针对盐碱土壤的组成和肥力,开发出专用功能性肥料、抗盐碱种子处理剂和抗逆材料。他们还与国内同行专家紧密合作,致力解决盐碱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单一问题,开展耐盐品种筛选等,最终创建了以“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为原则的生态修复盐碱地系统工程技术体系,不断地通过降雨、灌溉将盐碱从耕作层脱除,并把盐碱导出。

  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流水不争先,争的是绵绵不绝”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盐碱地大都分布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胡树文每年有七八个月都在地里,他的学生在外时间更长。他们在田间地头建起试验站,简易的平房,既当实验室、办公室,也当食堂和宿舍。休息时,胡树文和学生们一起挤大通铺。吃起饭来,七八碗面条往桌上一摆,一盘豆芽炒肉、一盘尖椒豆皮,师生们一起吃得很香……

  吃住都不讲究,开展试验却从不马虎。为了测试土壤,胡树文有时顾不上穿靴子,赤着脚站在稻田里踩一踩,他说“这比穿靴子更能了解土壤的犁底层情况”。为了采集盐碱土样,学生们跳进土坑挖剖面,一蹲就是半天,风吹日晒,让这些90后年轻人的皮肤像老农民一样黝黑。“我的学生们都是好样的!他们有很强的使命感,对盐碱地治理事业有着无限的热爱。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使我很快乐。”胡树文的话里透着骄傲。

  都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胡树文在地里“多”做了一件事,就是向农民学习。“对于我们搞农业的来说,农民朋友是最接地气、最有经验的老师。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当地的气候、种植条件更熟悉,也真正了解盐碱土壤存在的各种问题,积累下来一些碎片化的经验。”胡树文说,“我们的理论知识刚好能把农民朋友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串起来,从而更快地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治理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在盐碱地治理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得益于学校多学科优势及各方面的支持,胡树文团队集合了育种、水利、土壤、肥料、栽培等多个领域的教授和研究生,全方位开展盐碱地治理试验示范。“学生来团队前,科研经历普遍比较少,对科研工作了解也不多,每个学期开学,我都会和学生座谈,和他们交流自己几十年来的科研经历和心得。”胡树文说,自己经常告诉学生,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流水不争先,争的是绵绵不绝”的态度。

  胡树文搞土壤改良,是先做工程和技术模式,发表论文反倒放在了后面。“最近几年,我们工程技术模式做得已经很成熟了,论文发表的情况也很不错,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发论文是水到渠成的事。”他说,“更重要的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治理盐碱地,就是要想方设法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来,而且产量要比较高。不断围绕着盐碱地中的各种问题,反复推敲、试验、反馈,直至解决问题。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地方。”本报==记者 谷业凯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服贸会媒体吹风会及场馆探营活动在京举行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