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神奇减肥针”真能还你魔鬼身材吗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神奇减肥针”真能还你魔鬼身材吗

来源:北京日报2022-08-24 14:27

  近期,一种“神奇减肥针”在朋友圈里人气颇高。支持者纷纷现身说法,称“一胖毁所有,一针解心忧”“安全无副作用,适用于任何人”“不节食不运动,只需一周一次,就能还你一个魔鬼身材”,再加上当事人晒出的打针前后身材对比照,很难不让人心动。不节食、不运动就能“快速、安全”减重,这种“减肥针”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它真的没有安全风险吗?

  神奇减肥针”是何来历

  朋友圈流传的“神奇减肥针”,正式名称为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这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降糖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从而达到降血糖、减肥等目的。

  目前我国市面上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是用来治疗糖尿病的处方药,可作为单药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时的联合治疗药物。获批上市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包括: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度拉糖肽等。这些针剂在降血糖、降血脂的基础上,通过抑制胃排空达到减重效果,这就是患者打完针食欲明显下降的原因。

  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把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作为二甲双胍之后的二联治疗选择之一。多项针对心血管的研究也证实,部分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具有心肾保护作用,因此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应用有ASCVD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此外,2021年美国糖尿病联合会诊疗标准推荐的降糖方案也建议,如果患者患有ASCVD或有ASCVD的高危风险,或有心力衰竭,无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如何,都可以独立于二甲双胍,直接选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作为新型降糖药有4个优势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有诸多获益。以司美格鲁肽为例,相比其他降糖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降糖安全性较好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是通过葡萄糖依赖性的模式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来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患者血糖水平升高时才会起效,血糖水平正常则不起作用,从而能避免过度降糖引发的低血糖症状。

  2.心血管代谢综合获益

  除了显著的降糖作用外,研究证明司美格鲁肽相比安慰剂,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达26%,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卒中风险达39%,同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体重、血压、血脂等多项指标,为其带来心血管代谢综合获益。

  3.使用便捷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长效药,可以做到每周仅给药一次,且“注射笔”的设计方便患者自行在家注射,用药依从性会更高。

  4.有减肥之效

  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效果与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有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带来的减肥效果突出,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肥胖症患者在68周内平均体重减轻了17%—18%。

  用于普通人群减肥有严格限制

  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形势不容乐观。2016年《柳叶刀》发布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平均肥胖率达12%,肥胖总人数已居世界首位。

  世界卫生组织将可损害健康的异常脂肪累积和过量脂肪累积,定义为超重和肥胖。简言之,人摄入的食物所含热量若长期超过机体的需要,多余热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当脂肪贮存量明显超过正常人一般平均量时,体重就会增加,并引起机体代谢、生理、生化的异常变化。

  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单纯性肥胖是指只有肥胖而无任何器质性疾病的肥胖症,可能与遗传、代谢、中枢神经系统的食欲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变等因素以及久坐、多食等生活习惯有关。

  前文已提到,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减肥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能量摄入来减轻体重,归结为3点:降低食欲、改变饮食偏好、延长饱腹感。那么问题来了:非糖尿病患者的普通单纯性肥胖能否用它来减重呢?

  2021年6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可用于肥胖或超重成年人的慢性体重管理。自此之后,到医院咨询该药用于减肥的人就越来越多。然而要注意的是,这类药品的应用并不像网络上说的“安全无副作用,适用于任何人”“不节食不运动,躺着就能减肥”那样简单。

  再好的药都有不良反应,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也不例外。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和消化不良等,而且发生率较高。因此,对该药反应较大的人群不适用。事实上,由于副作用而停药的人也不在少数。

  对于司美格鲁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限制了其用于减肥的适应症:1.适用于成年人群体重指数(BMI)≥30kg/m2的患者;2.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的成年超重人群(BMI≥27kg/m2)。因此,医生在临床中不能盲目应用司美格鲁肽为就诊者减肥,尤其是以下人群需谨慎使用该类药物:低血糖患者、曾患胰腺炎者、肾功能不全者、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肿瘤患者、孕期哺乳期妇女、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此外,对司美格鲁肽或辅料(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丙二醇、苯酚、盐酸、氢氧化钠)严重过敏者,如怀疑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诊。同期在使用口服药物的患者也需知晓,由于司美格鲁肽能延缓胃排空,可能会导致身体对口服药物的吸收变慢。

  体重控制仍要遵循“管住嘴迈开腿”

  慢病管理的基本措施时刻提醒我们,要想控制体重,千万别忘记“管住嘴、迈开腿”这个根本原则。失去这个根本原则,只依赖于药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况且,目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给药剂量、使用疗程、临床减重效果及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基本都源自大体重的成年肥胖患者。作为处方药,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有很多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并不是人人可用的减肥“神针”。每一款新药的诞生,都需要经过时间和科学的验证。

  内分泌科医生提醒大家,目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国内尚未获得中国药监部门批准用于单纯肥胖症患者,医生对有减肥诉求的非糖尿病患者开方属于超适应症用药或不规范用药,需要获得知情同意和医院有关委员会批准。另外,即使在适应症内的患者也要注意,这类药物使用后体重减轻范围虽然可以达到10%—15%,但如果单纯依赖药物,而不严格要求和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肥胖走得快,反弹来得也快。

  总之,减肥没有捷径,不控制饮食、不运动,“躺着实现减肥梦”是难以持久的。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科学健康地减肥减脂才是合理的。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王少程)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