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虫师”护林记:以自然之力守护生态平衡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虫师”护林记:以自然之力守护生态平衡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10-30 14:17

  宋丽文在野外采集天敌昆虫。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长春10月30日电 (李丹)“森林有国界,生态保护不分国界。”在与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专家的合作过程中,“70后”森林病虫害防治专家宋丽文深刻感受到,森林的生态功能是服务于全人类的。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宋丽文,是一名“虫师”。每年有一半时间,她都奔忙在山林里,收集标本、诱集昆虫、释放害虫天敌。

  回到实验室,她又沉浸于各种各样的样本研究中,寄主观察、分离镜检、统计数据……在与昆虫打了20多年交道的宋丽文眼中,那些虫子神秘又奇妙,有着很重的“责任”。

  宋丽文在实验室进行森林病虫害研究。 受访者供图

  1997年,宋丽文从东北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宋丽文与虫结缘。

  当年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与加拿大专家合作时,英文水平很好的宋丽文当起了翻译。“跟随科研人员一块到野外干活,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森林病虫害方面的科研调查,我喜欢这种深入野外去解决问题的工作。”

  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害虫危害林木却也有天敌。“生态平衡保持得好,虫害通常不会爆发,生物链平衡遭到破坏,害虫天敌数量没有跟上,虫害才会爆发。”宋丽文深知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林业是重要的绿色经济体,大量使用农药防治虫害,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利用自然界中的昆虫多样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把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实现“有虫无灾”。

  多年来,宋丽文一直进行捕食性天敌昆虫——蠋蝽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与美国农业部专家合作,宋丽文成功解决了蠋蝽规模化生产的环境条件、人工饲料、保存条件等问题。

  这一成果对多种农林食叶害虫具有防治效果。“在与美国专家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同时,对于美国发生的一些害虫,例如白蜡吉丁,美方也得到了我们的帮助。”宋丽文说。

  宋丽文在野外采集天敌昆虫。 受访者供图

  中国对于白蜡吉丁的研究时间较长,并且在东北地区有本土的天敌能够控制害虫种群。美国专家引进了中国的寄生蜂,有效解决了白蜡吉丁的棘手难题。

  中国的长白山地区、小兴安岭地区栽有大面积的红松果林,红松是当地的主要用材和经济树种。在世界地图上,红松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

  近年来,红松球果虫害越发严重,这会大大降低红松种子的产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于红松球果害虫,我们用寄生蜂开展生物防治,走在了国际前列。”宋丽文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两种红松球果害虫寄生性天敌新种,并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工繁育。

  “经过在吉林当地连续三年综合防控示范,挽回红松籽损失60%以上。”宋丽文介绍,这项生物防治技术对欧美地区云冷杉球果类害虫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目前,宋丽文团队完成的小蠹虫信息素防控、捕食性天敌蠋蝽规模化繁育、红松球果害虫生物防治等技术,已先后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北京、山东、云南、青海等地区示范应用20余万公顷,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科研没有短平快。申请一项专利、发表一篇论文都不难,难的是对实践有意义的创新。”宋丽文的未来计划是做一名志愿者,到基层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给孩子们讲讲大自然的奥秘。(完)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图书馆:周末来读书

  • 西安铁路工业遗存变身市民乐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