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 中国空间站“太空变形”如何实现?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 中国空间站“太空变形”如何实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11-04 13:59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3日9时32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那么,中国空间站的“太空变形”是如何实现的?

  梦天实验舱此次转位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包括转位准备、两舱分离、舱体转位、侧向捕获以及转位后的状态恢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它表明我们空间站的三舱的构型已经完全到位。

  转位准备:空间站姿态垂直于地球方向

  步骤一:转位准备。在转位任务开始前,梦天实验舱位于核心舱的前项对接口。此时,整个空间站是一个“偏T字”构型。要进行转位的话,首先要调整整个空间站的姿态,让它立起来,近乎垂直于地球的方向。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设计师罗超:整个舱体就是由水平倒飞一个姿态,变成一个竖起来的重力梯度姿态,具体的就是核心舱头冲上顶着梦天舱朝上,货运飞船在底下,整个飞行方向是朝着前边,推着问天实验舱在飞一个飞行姿态。

  两舱分离:梦天舱转臂与核心舱基座捕获连接

  步骤二:两舱分离。对接机构解锁,梦天舱转臂伸向天和核心舱上的基座,转臂和基座捕获连接,梦天舱和核心舱分离。

  舱体转位:采用我国首创的平面转位方式

  步骤三:舱体转位。此次,梦天实验舱从空间站组合体前向对接口,转位到侧向的永久停泊口,采用了平面转位方式,也就是说在转位过程中,梦天实验舱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内进行转位。这是我国首创的太空转位方式。实现了在转位前后,梦天实验舱对天,对地的方向保持不变。

  与平面转位对应的,还有滚转式的转位,也就是利用舱体的翻转来实现位置改变。那么,为什么中国空间站采用的是平面转位呢?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设计师罗超:滚转式的转位,形象来说,就是被转舱体的转动完成后,舱体整个对天对地面是变了,平面转位的方案,其实是不绕自身旋转,相当于是一个转动加一个平动过来的,整个舱相当于是在平面内转了一个90度。

  侧向捕获:与核心舱侧向永久停泊口对接捕获

  步骤四:侧向捕获。梦天舱与天和核心舱侧向对接口对接捕获,转臂解除与基座连接,梦天舱与核心舱锁紧,完成转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后续还有很多动作,包括这个状态的设置,包括测试,来完成我们中国空间站三舱构型的建造任务。

  航天员进驻新舱 太空家园更壮大

  太空家园变成了“三居室”,不仅空间变得更大,而且能够开展的实验项目也变得更多。今天15时12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并与总台记者天地连线,分享了在轨五个月的工作与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三名航天员进入梦天实验舱时,激动人心的一刻。

  15时12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总台独家采访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

  总台记者 劳春燕:首先对你们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表示祝贺,想请问三位航天员,新居感觉怎么样?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在太空值守的第152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梦天实验舱。由天和到问天到梦天,联手打造了非常豪华的中国太空家园,我们的家越来越壮大了。

  总台记者 劳春燕:从6月5日,三位太空驻留快要满五个月了,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我最深的感受是幸福与自豪,十年前,我执行神舟九号任务,进入天宫一号,那是我国的第一个太空实验室,三舱结构。十年后,我们的太空家园变成三舱两船的构型,更加宽敞、更加舒适、更加美好。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首次飞行完成了自己个人的首次出舱,领会到了太空的深邃之美,后续会我们会继续精心操作,密切配合完成好后面的飞行任务。

  航天员进驻之后将开展哪些工作?

  接下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围绕梦天实验舱载人环境,建立开展一系列工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体室副研究员仲伟巍:首先是把载人环境建立起来,建成组合体三舱联动的这种环境,再次就是把相关的就是组合体的信息系统给建立起来,其次就是我们梦天也上行了很多货包,后续还有一些拆解货包的工作,另外就是整个三舱组合体有一个关系功能的测试,也需要航天员进行后面的配合。

  后续天舟五号和神舟十五号任务将实施

  后续,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内,先后迎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届时,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个乘组将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空间站载人环境更优化 长期驻留有保障

  从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乘神舟飞船第一次访问在轨航天器,并开展组合体中期驻留飞行,到如今6个月的长期驻留,航天员在轨的工作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空间站载人环境更优化,长期驻留有保障。

  神舟九号:非再生生保技术 生活空间有限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18日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实施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同时,也全面验证了目标飞行器保障支持航天员生活工作的功能、性能,以及组合体管理技术。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神舟九号载人飞行,那个时候使用的还是非再生生保技术。从生活上来讲,那个时候是一些必备的生活设施,我们借用了飞船的一些装备,来实现组合体驻留,比如说我们的饮水、食物、加热、卫生等等,都是借用了轨道舱的设备。

  神舟十四号:分区更加明确 便于高效开展工作

  从神舟九号为期10天的太空之旅,到神舟十四号航天员6个月的长期驻留,如今,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分区,更加明确。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我们空间站上有完备成套的生活设施,睡眠区、卫生区、太空厨房、锻炼区、医监区。便捷的生活是工作的保障,我们在轨的这些生活设施,高效的利用,方便的生活,是他们(航天员)开展高效工作、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

  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站,物资供给必不可少。在轨时间超过3个月,仅靠地面补给,已不能满足任务需要。所以,为航天员提供环境控制、生命保障和应急保障等功能的空间站环控生保技术,已成为实现空间站在轨长期运行的关键。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空间站使用的环控生保技术,属于物化再生式环控生保,就是要实现大气和水的再生循环利用,这样的一个循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了物资补给的量,在未来运营中能够显著降低空间站运营成本。

  2023年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将执行任务

  据了解,目前,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正在加紧训练,计划2023年开始执行空间站任务。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共有17名男航天员,和1名女性航天员入选。此外,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经启动。第四批将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未来,将有更多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更丰富的工作。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