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做难而有价值的研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12-07 09:48

  人物名片

  李文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2001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国并开始致力于乙肝、丁肝等病毒感染研究和药物开发;2021年,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2022年,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近日,李文辉、杨学明、莫毅明等3位科学家分别被授予2022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旨在奖励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至今已颁发给袁隆平等27位科学家。今天,我们为您介绍李文辉的事迹。

  ——编 者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最近确实有点忙,从早晨一睁眼就停不下来。”11月23日晚上9点多,李文辉终于回了记者的电话。他一边吃饭一边说:“几件事情进展还算顺利。”

  从2011年冬天第一次采访起,记者就知道“忙”是他的日常。近年,他一直处于“几件事情”并行的状态——

  关于乙肝病毒入侵人体的“路线图”日益清晰,相关结果正在验证;他和妻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制品中心主任隋建华开发的原创型乙肝、丁肝候选药物HH—003,临床研究迎来重要节点;李文辉夫妇等开发的全谱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HH—120的临床研究,进入冲刺阶段……

  知难而进:破解多年未解的世界科学难题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至今记得2007年秋李文辉刚回国时和他的一次谈话:

  “我想研究HBV(乙肝病毒)受体,这是该领域十分困难但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一贯支持科学家做最难、最有价值的研究。所里会全力支持你!”

  “受体”是指宿主细胞表面的某个分子,病毒只有先和其结合,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找到HBV受体,是深入研究病毒感染机制和开发治疗药物的关键一步。课题选定后,李文辉先带领学生搜集、研究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寻找“蛛丝马迹”。2008年春,他们从云南购买了两只外形酷似松鼠的类灵长类小动物——树鼩,和何文辉、黄屹等博士生一起,尝试着饲养它们。由于HBV只感染人类和树鼩等,当时条件下,只能以树鼩为动物研究模型。

  之后,他们不断摸索,建立并优化了研究乙肝病毒的体外感染模型,在北生所高通量测序中心蔡涛博士的帮助下,建立了树鼩肝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

  地基和研究体系逐步建立后,他们开始寻找树鼩肝细胞里可能与HBV结合的蛋白。何文辉、郜振超、徐广伟、冯晓峰等团队成员夜以继日,使用“化合物抑制”“定向探寻”“交叉捕获”等多个方法摸索前进,HBV感染的分子图像从黑暗中透出亮光。综合研判后,李文辉团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博士生严欢带队,用“鱼钩”“钓”;另一路由博士后钟国才带队,用排除法“筛查”受体。

  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两路人马均告失败。这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4年,学生们陷入怀疑:“是不是受体根本不存在?”

  李文辉的压力可想而知。但经验告诉他,他们已经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对大家说:“受体肯定存在,只是非常隐蔽。我们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些?”

  “如果最后找不到怎么办?”有学生问。“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经过一代甚至几代科学家探索才完成。如果我们竭尽全力,不成功,也不会后悔。”他话锋一转,“我们其实离目标不远了,如果放弃,之后受体被别人发现了,大家会不会后悔?”大家听完,又鼓足干劲继续摸索……

  这时,隋建华回国加盟北生所。她和严欢等又对“鱼钩”进行创造性改进,继续寻找“小金鱼”。

  2012年1月7日午夜过后,在蛋白质组中心主任陈涉帮助下,通过质谱鉴定,团队成员景致毅在多条外形很相似的“鱼”中找出了可能的“小金鱼”。1月11日凌晨,初次验证结果表明:这条“小金鱼”——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很可能就是受体。此时已近春节,严欢、钟国才、徐广伟等放弃回家过年,与李文辉、隋建华继续攻关。2012年1月27日大年初五凌晨2点多,严欢得到了一个关键结果:把受体导入原来不能被丁肝病毒(HDV,它是HBV的卫星病毒,两者共用一个受体)感染的肝癌细胞,结果实现了感染。

  之后,他们又尝试多种方案,终于完成了HBV功能获得验证,以及NTCP在人类肝细胞上的功能丧失验证,充分证明NTCP就是HBV、HDV特异性感染人类肝细胞的受体。2012年11月,相关论文发表后,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我曾经以为,我们能够第一个发表这项研究成果,但事实是你们赢得了这场赛跑的胜利。我们都将受益于此,尤其是那些患者。”HBV感染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德国海德堡大学史蒂芬·伍本教授在给李文辉的电子邮件中说,“这一突出成果对HBV研究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它将改变现行研究模式,可能帮助乙型肝炎治疗新药的发现而为乙型肝炎患者造福。”

  研以致用:研发根治乙肝的原创药物

  “你赶紧准备材料,送给国际同行做5年考核的评审。”文章发表后的一天中午,王晓东看到李文辉,笑着提醒他说,“只有过了国际评审,所里才能给你提级、涨工资、增加实验经费啊。”

  “这个先放放吧,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李文辉说。找到HBV受体后,他一边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乙肝慢性感染机制,一边与隋建华合作,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开发治疗乙肝、丁肝的创新药物。

  “发现新知识当然重要,但更有意义的是把新知识转化为能治病的药。”李文辉说,目前用于乙肝治疗的药物均无法根治乙肝,必须开发全新药物。

  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李文辉、隋建华作为科学创始人,于2015年成立了华辉安健(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辉安健”),全力开发新药。

  经过数年攻关,他们开发的原创(FIRST—IN—CLASS)抗体药物HH—003,于2016年完成了临床前各种实验。李文辉介绍,HH—003是全球首个靶向乙肝病毒表面大包膜蛋白前S1区的HBV中和抗体,可直接实现HBV与受体NTCP的阻断,打破HBV在肝脏中持续发生的感染和再感染过程,进而达到功能性治愈乙肝目标。

  又经过几年努力,HH—003终于迎来研发里程碑:2018年6月1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了其临床研究申请。这时,距离他们发现HBV受体已过去了6年。

  “进展确实有些慢。”李文辉解释说,“做药首先是科学问题,必须靠谱。HH—003是我们自主开发的全球原创药物,得不断摸索、完善、优化,一点也不能马虎。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我们要对患者的健康负责,不能盲目抢时间、赶进度。”

  “HH—003的安全性表现良好,所有入组的受试者都没有问题!”2019年1月的一天,李文辉给记者打来电话,语气少有的轻松,“由于是第一次用于人体,我前阵子觉都没睡好,直到看到北京协和医院做的Ⅰa期初步临床结果,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2019年6月,HH—003先后在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启动Ⅰb期临床研究,测试药物的疗效及使用剂量。

  “HH—003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抗病毒活性。在免疫清除组受试者中,经HH—003每两周一次静脉注射,共3次给药后,明确观察到了HBV DNA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下降。”前不久,北京友谊医院教授贾继东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了HH—003Ⅰb期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疗效数据。

  “从目前结果看,HH—003潜力不错。”李文辉说,Ⅱ期临床已于2021年9月在多所医院启动,进展都很顺利。“丁肝药物的临床结果也很不错,期待成为同类药里最好的。”

  精益求精:开发高效全谱原创抗新冠药物

  近两年李文辉特别忙,因为他给自己加了一个临时任务——开发抗新冠病毒的新药。

  早在2003年,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的李文辉在导师迈克·法赞和同事等的支持下,在世界上第一个找到了SARS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也是新冠病毒的受体)。同年6月,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文辉意识到,新冠病毒突变在快速增加,感染后表现呈现多样化。他找到王晓东,向他表示:“我们应该抓紧开发一种全谱性药物,以防万一。”王晓东很快从所里调剂了一笔专门经费,全力支持。就这样,李文辉和隋建华迅速投入抗新冠病毒药物开发,在药物设计上精益求精: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性强的特点,以其受体ACE2为靶点,设计特殊的药物分子结构,阻断它进入人体细胞的通道;充分考虑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女性等人群用药安全,把直径40纳米的药物设计为雾状喷剂,通过雾化吸入或鼻喷雾剂形式,让药物只均匀覆盖在肺和上呼吸道表面……

  一年多后,他们成功实现了设计目标。临床前研究表明,抗新冠病毒HH—120的安全性与疗效非常理想,能应对病毒变异。

  科技部和北京市对这项研究分别拨出专款支持。不过,和其他新药一样,HH—120临床开发耗资不菲,财政经费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新冠病毒变化莫测,大家对药物研发意见不一。李文辉对同事们说:“不能只考虑钱的事儿,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研制以防万一的有效药物。”他们先后在国外、国内开展临床研究。

  “现在终于差不多了。”李文辉在电话里说,比雾化吸入型更方便、更高效的鼻喷雾型HH—120进展也很顺利,效果令人振奋。“有了这个防治利器,我们就不用慌了。”

  “我这两年大量精力都花在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上。”李文辉说,“有价值的事情肯定是难的,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解决实际问题,是责任,也是幸运。”赵永新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