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学会聚力赋能交流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会聚力赋能交流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来源:光明网2023-06-29 09:20

  光明网讯 为总结科技社团创新发展实践经验,探讨新时代科技社团发展路径,促进全国学会、北京市属学会更好地汇集资源,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学会聚力赋能交流研讨活动。6月27日上午,围绕“聚力赋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召开座谈交流会。

学会聚力赋能交流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韩耕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李克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石油学会理事长孙丽丽,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姚俊臣,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王成红,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屠志涛,围绕自身专业领域分享工作前沿动态、实践经验,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言献策。会议由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主持。

  戴琼海介绍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和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短板问题,指出0到1的创新是北京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议从政策机制和投入上深化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统一打造北京算力平台。

  李克强提出,北京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全球创新中心,加强前瞻战略研究,支持高精尖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学会聚集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人才梯队。

  高福认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要优先搭建人才平台,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设立奖项等方式鼓励科技人才成长。创新中心建设要将北京市产业、工业界结合,深刻认识创新、创造、创业的含义,并就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交叉融合应用,生物安全和生物伦理等方面发表了意见。

  孙丽丽介绍了石油化工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情况,以及科技创新目前面临的短板和发力点,建议北京要统筹建立创新协同机制,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石楠分析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生产服务和金融支撑体系、一体化空间体系和人才资源聚集等方面的优势,在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汇聚世界一流人才与机构以及发挥科协组织资源网络优势等方面提出建议。

  姚俊臣通过分享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现状,建议北京要利用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优势充分发展临空经济,建立航空小镇推动航空综合业态发展,关注绿色航空重点领域发展,探索无人机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王成红提出,要准确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定位,建议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鼓励青年人才成长,强化基础研究,优化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政策导向,支持企业在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方面进行有效整合。

  屠志涛认为,首都中医药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从治病模式向健康模式转变,从现代医学研究中医向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转变,从验证传统医学向引领未来医学转变,并就学会如何做好学术、科普和期刊建设工作发表了观点。

  活动还安排了“科协组织协同助力新时代科技社团创新发展”“新时代科技社团助力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议,到国际组织总部聚集区进行实地考察,围绕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主题进行交流。(记者蔡琳)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