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赋能,长兴岛全面提质升级——上海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赋能,长兴岛全面提质升级——上海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7 02:55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李苑 闫汇芳 孟歆迪 颜维琦

  上海建了座海洋科技岛。小岛虽小,目标却很远大——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小岛名唤长兴,是崇明三岛中距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一个,位于长江入海口,拥有长年不淤、不积、不冻的深水岸线。这是发展海洋装备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里,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新”提质的转型路。

科技赋能,长兴岛全面提质升级——上海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5月25日,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生产完成即将发运的岸桥。光明日报记者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海洋装备在能源开发、海洋工程、海洋科研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长兴岛聚集了众多央企和国家级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长兴产业园区总经理吴敏介绍,园区已经引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等知名科研院所及配套企业。

  5月25日,记者走进园区内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造岛神器”“深海采矿车”“远海浮动岛”等高端海洋装备,令人目不暇接。

  在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小组最新研发的无人化产线上,机器手臂正在灵活作业,用激光对零件进行标识。一艘船舶通常由数十万个零件组成,以前这项工作由人工完成,耗时费力,精准度低,如今以秒计时,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这套生产线包括4台自动化装备和1套数据模型驱动的AI控制系统,可以模拟智慧船厂的所有流程。”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小锋说,自动化线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企业降低60%以上的成本。

  校企联合攻关、携手成果转化,成为长兴岛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引擎。“我们的定位是准工业化实验室,不仅面向岛上的企业,还会与更多社会主体合作,探索新型运行模式和机制。”谈及实验室的规划,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平说。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智能制造的重点不仅是智能,也要注重制造。长兴岛通过引进振华重工、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沪东中华等船舶央企,打通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一公里”,充分发挥出央企的链长引领作用。

  站在近百米的高台上,极目远眺,色彩斑斓的岸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临海矗立,阳光下,尽显大国重器之壮美。这里是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是上海振华重工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基地。

  这个基地不仅规模大,还有点特别。偌大的厂区机器轰鸣,生产线有序流动,工人却没几个。“如今,我们使用自己研发的实时一体化管控系统,只需两个手柄,即可在办公室远程操作。”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说,公司已经完成了从造“壳”到造“芯”的进化,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提供自动化码头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总额为13.12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3.98%。”徐建中说,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新型智能装备的应用加快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这是中国造船业成功的秘诀,更是中国船舶工业持续创新的底气。

  与长兴岛隔江相望的浦东外高桥,是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的诞生地。“如今,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和航空母舰,都在这座岛附近完成了建造。”长兴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部经理钱思齐说,科技赋能,让长兴岛全面提质升级,2023年长兴区域产值已经超过510亿元,建成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指日可待。

  作为我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的城市,上海正在加快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第二艘大型邮轮已经下坞搭载总装;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24000箱双燃料集装箱船、“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的高技术船舶,已经实现上海制造;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储气装置以及深潜器、海底作业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实现突破。

  这座海洋科技岛,正在不断汇聚新质动能,成为“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地、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7日 10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