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像纸一样!金刚石膜“卷”起来了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像纸一样!金刚石膜“卷”起来了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1-07 09:56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晴丹

  从金刚石这种无比坚硬的材料上剥离出大片完整的膜,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实际做起来困难更多。

  两年时间没有任何进展,香港大学副教授褚智勤一度想“砍掉”这个课题。但科研本就需要勇闯“无人区”。“就看愿不愿意下血本,简单的事没什么风险,当然也不会有大收益。虽然很难,但我们还是想拼一拼。”褚智勤说,“我觉得人生就应该赌一把。”

  他赌赢了。历时5年,这个课题终于“结果”了。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世界首次

  “2004年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首次用胶带剥离出石墨烯,斩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年后,我们首次实现了碳材料家族的另一位成员——金刚石薄膜的大规模剥离。”论文第一作者、褚智勤课题组的景纪祥说。

  时间指针拨回到2019年。一直聚焦于金刚石材料和相应量子探测研究的褚智勤,很想用金刚石实现一些功能。他与李携曦提出制备大面积平整的金刚石膜的设想。第二年新招进组的一位博士后接下了这个课题,但两年下来,几乎没有收获。最终,这位博士后离开了课题组,另找了一份工作。

  金刚石,不仅是珠宝界的明星,也是电子和光子材料中的“珠穆朗玛峰”。金刚石膜一旦制备成功便能大有作为。褚智勤不想就此放弃,他把这个自己非常看重的课题交给了当时的博士生景纪祥。

  很长时间里,景纪祥绞尽脑汁,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得到平整的金刚石膜。直到有一次,景纪祥不小心碰破了金刚石块,发现其边角有一小片翘起来了。他灵光一闪:“能不能直接用剥离的方法把膜揭下来?”

  实际上,这个想法有些反直觉。毕竟金刚石很硬、脆性高,不太可能实现。但褚智勤认为,这个疯狂的想法值得一试。

  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些可行性。“简单来说,就是先破坏金刚石的一个边缘,暴露出一个‘新鲜’的缺口,从这个最优‘窗口’的某个特定角度,用力学手段剥离出一大片完整的金刚石膜。这是纯物理方法,不涉及溶液和化学过程,因此剥离出来的生长面完好。”褚智勤说。

  这张膜非常完美。论文中描述的金刚石膜为两英寸,实际上,他们已经能在实验室剥离出超过4英寸的金刚石膜。更让人惊喜的是,金刚石膜不仅非常薄,还是一张柔性膜,表现出卓越的性能。

  “它可以像一张纸一样卷起来。这种柔性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力学形变来调控一些性能。金刚石需要掺杂某种元素才能变成半导体,而金刚石半导体掺杂研究一直比较困难。现在,我们通过形变就能实现金刚石半导体性质的调控,这完全可以开辟出一条全新赛道。”褚智勤说。

  这一研究为大规模生产高质量金刚石膜开辟了新路径,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金刚石膜展现了很多优异的性能,相信未来会在电子、光子、机械、热学、声学和量子领域大放异彩。”景纪祥表示。

  被拒时,心态最重要

  这项研究可谓是领域内的一个重大突破。投稿之前,褚智勤坚定地认为,相关论文应该发表在一个影响力高的平台。

  “我们当时对顶刊做了分析,觉得《科学》可能更喜欢这种突破常规思维的内容。”褚智勤说。于是在2023年11月,他们把论文投给了《科学》。虽然送审很快,但反馈的结果令人沮丧。3位审稿人的意见大相径庭。第一位审稿人极尽赞赏;第二位审稿人极力反对,认为金刚石材料没有特别大的用处;第三位审稿人认为文章很有趣,但不适合在《科学》发表。

  褚智勤和合作者始终坚信这项研究的重要性。2024年1月,他们将文章转投《自然》,结果又吃了一记闭门羹。《自然》编辑回复说,还有一些内容没讲清楚、有一些测试没有做,所以论文可能达不到发表的水平。

  虽然被拒,但研究团队从拒稿信里看到了些许希望。“研究的确还欠缺一些实质性内容,所以在收到拒稿信后,我们又补做了4个月的实验,分析了实验数据,特别是对膜的质量做了分析。我们猜测,编辑希望看到更多证明金刚石膜质量优异性的证据,我们就尽量补充相应内容。”褚智勤表示。

  补充数据、整理参考文献、增加总结性图表……论文多出了好几十页的新内容。当做好万全的准备后,2024年4月研究团队再次投出文章。又经历两轮修改后,文章终于在2024年10月被接收,并于近期发表。

  “在这个过程中真的要摆正心态。这就好比参加考试,如果你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如果先不考虑结果如何,而是把重点放在复习上,你就会有很多思考,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褚智勤说。

  对科研保持纯粹的热爱

  “不浮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琐碎的事,完成每一个小目标。”这是褚智勤的科研观。

  这些观念的形成源于他博士后阶段的导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Joerg Wrachtrup—— 一位量子探测领域泰斗级的科学家。“只要不出差,他都‘泡’在研究所里。早上八点准时到办公室,晚上八九点才离开。他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褚智勤说。

  Joerg Wrachtrup对科研的这份纯粹的热爱,深深感染着褚智勤,有一件事情一直让他记忆犹新。“有一次,他到实验室找我,说想看一下我的实验笔记,但看过之后很不满意,认为实验笔记不够详细。他把我叫到办公室,从柜子里翻出厚厚一沓当年他读博时的实验笔记。我看到上面手写的密密麻麻、清晰又详细的笔记时,很受触动。”

  导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褚智勤。“科研起步时,我会对每一位学生说,要做一些具体的、小的项目。目标不要‘高大上’,从比较务实的目标着手,一点点往前走。而且,我希望学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科研。做科研面对失败是常态,我很看重学生是否可以稳住负面情绪、戒骄戒躁,在周围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冷静地扭转局面、逆流而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褚智勤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18-x

  《中国科学报》 (2025-01-07 第1版 要闻)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今日腊八,来一碗家乡的腊八粥

  • 多彩活动迎腊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