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像纸一样!金刚石膜“卷”起来了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像纸一样!金刚石膜“卷”起来了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1-07 09:56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晴丹

  从金刚石这种无比坚硬的材料上剥离出大片完整的膜,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实际做起来困难更多。

  两年时间没有任何进展,香港大学副教授褚智勤一度想“砍掉”这个课题。但科研本就需要勇闯“无人区”。“就看愿不愿意下血本,简单的事没什么风险,当然也不会有大收益。虽然很难,但我们还是想拼一拼。”褚智勤说,“我觉得人生就应该赌一把。”

  他赌赢了。历时5年,这个课题终于“结果”了。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世界首次

  “2004年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首次用胶带剥离出石墨烯,斩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年后,我们首次实现了碳材料家族的另一位成员——金刚石薄膜的大规模剥离。”论文第一作者、褚智勤课题组的景纪祥说。

  时间指针拨回到2019年。一直聚焦于金刚石材料和相应量子探测研究的褚智勤,很想用金刚石实现一些功能。他与李携曦提出制备大面积平整的金刚石膜的设想。第二年新招进组的一位博士后接下了这个课题,但两年下来,几乎没有收获。最终,这位博士后离开了课题组,另找了一份工作。

  金刚石,不仅是珠宝界的明星,也是电子和光子材料中的“珠穆朗玛峰”。金刚石膜一旦制备成功便能大有作为。褚智勤不想就此放弃,他把这个自己非常看重的课题交给了当时的博士生景纪祥。

  很长时间里,景纪祥绞尽脑汁,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得到平整的金刚石膜。直到有一次,景纪祥不小心碰破了金刚石块,发现其边角有一小片翘起来了。他灵光一闪:“能不能直接用剥离的方法把膜揭下来?”

  实际上,这个想法有些反直觉。毕竟金刚石很硬、脆性高,不太可能实现。但褚智勤认为,这个疯狂的想法值得一试。

  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些可行性。“简单来说,就是先破坏金刚石的一个边缘,暴露出一个‘新鲜’的缺口,从这个最优‘窗口’的某个特定角度,用力学手段剥离出一大片完整的金刚石膜。这是纯物理方法,不涉及溶液和化学过程,因此剥离出来的生长面完好。”褚智勤说。

  这张膜非常完美。论文中描述的金刚石膜为两英寸,实际上,他们已经能在实验室剥离出超过4英寸的金刚石膜。更让人惊喜的是,金刚石膜不仅非常薄,还是一张柔性膜,表现出卓越的性能。

  “它可以像一张纸一样卷起来。这种柔性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力学形变来调控一些性能。金刚石需要掺杂某种元素才能变成半导体,而金刚石半导体掺杂研究一直比较困难。现在,我们通过形变就能实现金刚石半导体性质的调控,这完全可以开辟出一条全新赛道。”褚智勤说。

  这一研究为大规模生产高质量金刚石膜开辟了新路径,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金刚石膜展现了很多优异的性能,相信未来会在电子、光子、机械、热学、声学和量子领域大放异彩。”景纪祥表示。

  被拒时,心态最重要

  这项研究可谓是领域内的一个重大突破。投稿之前,褚智勤坚定地认为,相关论文应该发表在一个影响力高的平台。

  “我们当时对顶刊做了分析,觉得《科学》可能更喜欢这种突破常规思维的内容。”褚智勤说。于是在2023年11月,他们把论文投给了《科学》。虽然送审很快,但反馈的结果令人沮丧。3位审稿人的意见大相径庭。第一位审稿人极尽赞赏;第二位审稿人极力反对,认为金刚石材料没有特别大的用处;第三位审稿人认为文章很有趣,但不适合在《科学》发表。

  褚智勤和合作者始终坚信这项研究的重要性。2024年1月,他们将文章转投《自然》,结果又吃了一记闭门羹。《自然》编辑回复说,还有一些内容没讲清楚、有一些测试没有做,所以论文可能达不到发表的水平。

  虽然被拒,但研究团队从拒稿信里看到了些许希望。“研究的确还欠缺一些实质性内容,所以在收到拒稿信后,我们又补做了4个月的实验,分析了实验数据,特别是对膜的质量做了分析。我们猜测,编辑希望看到更多证明金刚石膜质量优异性的证据,我们就尽量补充相应内容。”褚智勤表示。

  补充数据、整理参考文献、增加总结性图表……论文多出了好几十页的新内容。当做好万全的准备后,2024年4月研究团队再次投出文章。又经历两轮修改后,文章终于在2024年10月被接收,并于近期发表。

  “在这个过程中真的要摆正心态。这就好比参加考试,如果你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如果先不考虑结果如何,而是把重点放在复习上,你就会有很多思考,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褚智勤说。

  对科研保持纯粹的热爱

  “不浮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琐碎的事,完成每一个小目标。”这是褚智勤的科研观。

  这些观念的形成源于他博士后阶段的导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Joerg Wrachtrup—— 一位量子探测领域泰斗级的科学家。“只要不出差,他都‘泡’在研究所里。早上八点准时到办公室,晚上八九点才离开。他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褚智勤说。

  Joerg Wrachtrup对科研的这份纯粹的热爱,深深感染着褚智勤,有一件事情一直让他记忆犹新。“有一次,他到实验室找我,说想看一下我的实验笔记,但看过之后很不满意,认为实验笔记不够详细。他把我叫到办公室,从柜子里翻出厚厚一沓当年他读博时的实验笔记。我看到上面手写的密密麻麻、清晰又详细的笔记时,很受触动。”

  导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褚智勤。“科研起步时,我会对每一位学生说,要做一些具体的、小的项目。目标不要‘高大上’,从比较务实的目标着手,一点点往前走。而且,我希望学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科研。做科研面对失败是常态,我很看重学生是否可以稳住负面情绪、戒骄戒躁,在周围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冷静地扭转局面、逆流而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褚智勤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18-x

  《中国科学报》 (2025-01-07 第1版 要闻)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

  • 贵州瓮马铁路南延伸线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