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潮涌已至,顺势而行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潮涌已至,顺势而行

来源:光明网2025-01-10 17:22

  短视频中,一个小学年龄的孩子正在与chatGPT进行互动学习。人工智能清晰、缓慢地朗读单词,并提示孩子进行跟读,它口音标准,耐心十足,如同一位有条不紊的专业家教。这正是人工智能参与教育行业的一种方式。

  AI正全面渗透教育生态

  从课堂到课后,从课程设计到教育管理,人工智能正悄然重塑教育格局,带来变革契机。

  中国积极拥抱这一变化。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方案,强调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随后,多地积极行动,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北京选取首批25所中小学开展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并要求到2025年,打造100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学校;上海印发行动方案,鼓励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深圳发布工作方案并修订课程纲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及师资体系建设。

  202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政策助力下,“人工智能+教育”赛道发展强劲。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达807亿元,同比增长29.53%,预计2025年超1000亿元。《2024年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23—2027年在线教育市场的AI贡献率预计从7%提升至16%左右。

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潮涌已至,顺势而行

  图片由AI生成

  部分在线教育机构凭借自身技术储备,灵活转型,率先投身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比如伴鱼旗下的伴鱼智学,基于AI能力,为学生打造专业的AI私教老师,提供讲解、答疑、鼓励等服务。作为AI Native类型产品,其功能、教学方法、教研内容都基于AI技术,应用比例达100%。

  伴鱼智学业务负责人,伴鱼技术、数据、AI中台负责人陈现麟认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iPhone时刻”已至:“随着当前技术的进步,AI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多模态理解、多模态生成和推理能力等多方面都已经超过了大部分人的能力。我们可以基于AI的能力,为学生去打造一个专业懂他的私教老师。”

  人机协同助力教育发展

  从教育的本质和发展需求来看,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教育,对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孟子也曾提出“教亦多术”,即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针对学生需求精准施教是教育界的共识。

  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学生数量众多,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受限于教师精力与教学资源,难以精准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请1V1私教,在超过2亿的K12学生群体面前,优质私教服务相对供给不足,且价格昂贵。

  人工智能的崛起,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破解之法。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和统一。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满足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背景之下,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在公立学校有十余年教学经验的伴鱼智学数学首席教研负责人海明阔,向记者介绍了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的方法。

  人工智能可以依据每个学生学习进度、认知能力,提供精准化学习内容,还可以记录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表现数据,依据数据评价调整学生学习计划。

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潮涌已至,顺势而行

  图片由AI生成

  同时,人工智能还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负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批改作业、分析成绩等重复性工作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教师能够从这些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具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

  伴鱼智学英语首席教研负责人,曾多次主持全国新课标教师培训工作、从教二十多年的英语教师韩秀慧表示,一线教师的功夫其实并不在40分钟一节的课堂,大把精力消耗在课前备课、课后批改,以及培优补差的补偿性教学上。像筛选学习资源、设计不同维度的预习、练习等工作,极为耗时费力。

  而AI的原生语言就是英语,数据储备丰富,能极大拓宽教学资源的选择范围,轻松改编适合学生水平的文章,还能依据新课标筛选问题链,快速给出作业评价反馈。如此一来,教师能节省大量时间,更易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最先进的AI技术和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学生都定制一个懂他的私教老师,通过科技实现因材施教,让学习更有效,让教育更公平。”陈现麟说。

  AI融入教育,是否会带来阵痛?

  人工智能已全面渗透中小学教育各环节,从预习到课堂、作业、复习,再到考试、课外补习,全方位赋能教学与学习。

  然而,任何新技术在初始投入应用时,都无可避免地潜藏风险,人工智能深度参与教学全流程这一新兴模式亦不例外,其中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审慎思考。

  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技术能力是首要挑战。陈现麟表示:“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非常非常多的问题,最大的技术挑战就是如何确保AI私教回答的内容是正确的。”

  尽管人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偶尔会出现错误,但对于人工智能而言,由于其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人们对其准确性的要求显然更高,任何微小的错误都难以被接受。为了解决因数据偏差或审查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内容可靠性问题,伴鱼智学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通过优化算法、强化数据审核等多种手段,确保 AI 提供的内容既正确又合法合规。

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潮涌已至,顺势而行

  图片由AI生成

  内容方面,虽有强大数据调用能力,但人工智能并非完胜人类。由于缺乏人类教师的生活阅历与教学智慧,在需要结合社会热点或学生自身经历进行教学时,人工智能可能会显得有些刻板,导致学生对新鲜事物预期降低。

  另外,人工智能虽对学习效率等有积极影响,但这依赖学习体系是否正确,受底层逻辑设计是否科学、准确、全面、系统,以及是否契合学生当下学习目标的影响。

  韩秀慧认为,当前用 chatGPT 学习英语就有此类问题:“我预期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更自由、更个性化,也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劣势是,学生会在漫无天际的知识海洋中迷失自己,看似学了很多,实则是碎片化的知识垃圾。”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尽管人工智能在融入教育领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介入教育的时代潮流已势不可挡。

  曾多次参加市级研讨课的数学教师海明阔表示,目前一些教师已经开始借助人工智能,实时了解学生课堂情况,以此优化教学。多数教师也在逐步将其用于课堂创新。

  未来,生成式 AI 教师很可能成为教学的核心阵地。在此趋势下,人类教师的职能将发生重大转变。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会在实践中逐渐磨合,形成一种平衡且有益的协作关系。

  对此,教师们有着清晰充分的理解。谈及教师与人工智能未来将呈何种关系的问题时,韩秀慧说:“人类教师将不再把重心放在教学事务上,而是更多地转型成为AI教学的监督者与优化者,确保AI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未来教育朝着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持续发展。”(记者 李欣哲)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