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期,光明网推出青年科学家圆桌访谈,主题为“科研VS科普:鱼与熊掌,可否兼得?”,邀请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研究员黄天云,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做客直播间,共话科研科普两翼齐飞,探究知识破圈传播之道。
直播海报
科普与科研应同频共振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然而,不少人对科学家做科普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是大材小用、不务正业,只有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去做科普。
刚刚投身科普工作3年多的“新科普人”黄天云,是一位与微观世界打交道的科学家。他擅长用有趣的例子来科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胃里借芭蕉扇、电影《蚁人》灵活缩小移动……都让现场聆听的孩子对微纳米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产生好奇。
然而,在科研上不断求真的黄天云,刚开始做科普时却很容易讲成学术报告。怎么才能让大家都能理解?黄天云认为,要换位思考、保持奇思妙想。
“科研是如何把研究成果做出来,科普是如何把科研成果讲出来,准确将信息传递出去,进一步促进科研工作,两者相辅相成。”黄天云表示,科普挖掘的是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再进一步把它背后的真实问题搞清楚,这就是科学。只有对科研的理解足够深入,才能做好科普。而在科普过程中得到的反馈,则为科研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新灵感,反哺科研发展。
将“高冷”物理变得“接地气”,陈征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就爱上了科普。对于科普和科研的关系,他也有着同样的看法。“科普既是输出也是输入,是一个科学家与同行、大众、产业界交流的过程。”他认为,科普与科研都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方式,把从中获得的知识、思想、方法排列组合,形成技术体系,变成工程,最终作用到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来。
“萨根效应”被认为是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顾虑。在黄天云和陈征看来,科普和科研并非二者必舍其一的关系,而是并蒂莲和双生花,彼此相得益彰,应该共同绽放。
新《科普法》: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助力科普迈向新高度?随着新修订的《科普法》正式施行,为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法律“加速度”,让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更加蔚然成风。
“修订后的《科普法》,明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科普法》的修订是科普工作进入一个全新历史阶段的里程碑,意义重大。”陈征说。
值得关注的是,新科普法增加了“科普人员”一章。这也是黄天云较为关注的部分。他认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信息的源头,也应该成为科普工作的主体人群之一。《科普法》对科普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提供了有效激励。
如何更好地落实《科普法》?陈征认为,科普大步向前发展的关键在于“双向奔赴”。一方面,国家已经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保障,科普工作者不能“躺平”,应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在《科普法》的基础上,各项细则也需要尽快跟上。
让科普持续破圈传播,陈征也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开展科普工作应当立足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宏观视角,不能局限于增加科普报告场次或知识点的传授。其次,要通过更优质的科学教育,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要促进科学家之间以科普为桥梁展开交流,激发新的创新点,推动科学家与产业界互动交流。最后,促进科学家、工程师与公众的交流,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引导公众接纳并使用科技服务和新科技产品,促使相关人员愿意投身于科技创新项目。”
(记者 蔡琳 林佳欣 实习生 王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