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举办青年科学家圆桌访谈 共话科研科普两翼齐飞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光明网举办青年科学家圆桌访谈 共话科研科普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2025-02-07 17:00

  近期,光明网推出青年科学家圆桌访谈,主题为“科研VS科普:鱼与熊掌,可否兼得?”,邀请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研究员黄天云,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做客直播间,共话科研科普两翼齐飞,探究知识破圈传播之道。

光明网举办青年科学家圆桌访谈 共话科研科普两翼齐飞

直播海报

  科普与科研应同频共振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然而,不少人对科学家做科普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是大材小用、不务正业,只有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去做科普。

  刚刚投身科普工作3年多的“新科普人”黄天云,是一位与微观世界打交道的科学家。他擅长用有趣的例子来科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胃里借芭蕉扇、电影《蚁人》灵活缩小移动……都让现场聆听的孩子对微纳米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产生好奇。

光明网举办青年科学家圆桌访谈 共话科研科普两翼齐飞

  然而,在科研上不断求真的黄天云,刚开始做科普时却很容易讲成学术报告。怎么才能让大家都能理解?黄天云认为,要换位思考、保持奇思妙想。

  “科研是如何把研究成果做出来,科普是如何把科研成果讲出来,准确将信息传递出去,进一步促进科研工作,两者相辅相成。”黄天云表示,科普挖掘的是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再进一步把它背后的真实问题搞清楚,这就是科学。只有对科研的理解足够深入,才能做好科普。而在科普过程中得到的反馈,则为科研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新灵感,反哺科研发展。

  将“高冷”物理变得“接地气”,陈征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就爱上了科普。对于科普和科研的关系,他也有着同样的看法。“科普既是输出也是输入,是一个科学家与同行、大众、产业界交流的过程。”他认为,科普与科研都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方式,把从中获得的知识、思想、方法排列组合,形成技术体系,变成工程,最终作用到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来。

光明网举办青年科学家圆桌访谈 共话科研科普两翼齐飞

  “萨根效应”被认为是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顾虑。在黄天云和陈征看来,科普和科研并非二者必舍其一的关系,而是并蒂莲和双生花,彼此相得益彰,应该共同绽放。

  新《科普法》: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助力科普迈向新高度?随着新修订的《科普法》正式施行,为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法律“加速度”,让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更加蔚然成风。

  “修订后的《科普法》,明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科普法》的修订是科普工作进入一个全新历史阶段的里程碑,意义重大。”陈征说。

  值得关注的是,新科普法增加了“科普人员”一章。这也是黄天云较为关注的部分。他认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信息的源头,也应该成为科普工作的主体人群之一。《科普法》对科普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提供了有效激励。

  如何更好地落实《科普法》?陈征认为,科普大步向前发展的关键在于“双向奔赴”。一方面,国家已经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保障,科普工作者不能“躺平”,应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在《科普法》的基础上,各项细则也需要尽快跟上。

  让科普持续破圈传播,陈征也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开展科普工作应当立足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宏观视角,不能局限于增加科普报告场次或知识点的传授。其次,要通过更优质的科学教育,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要促进科学家之间以科普为桥梁展开交流,激发新的创新点,推动科学家与产业界互动交流。最后,促进科学家、工程师与公众的交流,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引导公众接纳并使用科技服务和新科技产品,促使相关人员愿意投身于科技创新项目。”

  (记者 蔡琳 林佳欣 实习生 王笑颜)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

  • 湖北冰雪运动“滑出”经济新动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时不时俯下身子仔细查看。大年初三中午,塔里木油田油气运销部管道工程师胡毅正和同事沿着线路做检查。
2025-02-07 09:29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拔2827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以下简称丽江站)就坐落于此。唐梦月之前一直在北京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工作,2023年7月,他主动请缨支援建设,从北京来到了丽江。
2025-02-07 10:07
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1亿亩,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其中,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3683万亩。
2025-02-07 10:04
此地坐落着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中国绿发集团所属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春节假期,担任新疆中绿电若羌区域运检中心副经理的郭晓阳,选择坚守在项目现场。
2025-02-07 09:59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陈维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绿色可持续废弃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够同时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回收和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获和转化。
2025-02-07 09:58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该奖项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设立34年以来,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2025-02-07 09:52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