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们选育的良种长成3000万亩山林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他们选育的良种长成3000万亩山林

来源:人民日报2025-02-11 09:11

  核心阅读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组成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在茫茫大山中寻优树、于寂寂深林间育良种,推动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取得重大成果。他们选育的杉木良种已推广至15省份,造林面积达3000多万亩。

  洋口林场南方(福建)杉木良种繁育中心杉木组培苗生产间内,技术工人用镊子将半指长的杉木苗分离后,一株株植入装有培养基的组培瓶。“洋061”“洋020”“洋6421”……隔着生产间的玻璃,89岁的林场退休工人黄元锦看着这些贴着品种编号的嫩绿小苗说:“这些苗可都是我们当时从野外采回的杉木优质树种的后代。”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在10多个省份广泛分布。杉木生长快、产量高,材性好、用途广,是优质的建筑用材。上世纪60年代起,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的洋口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组成的杉木育种科研团队,持续开展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杉木第4代种子园,并在沙县官庄林场、将乐林场、光泽华侨林场等地推广营建第4代种子园。

  60多年来,洋口林场累计生产杉木良种4.9万公斤,提供杉木优良建园穗条105万根,推广良种造林3000多万亩,由良种增益产生的经济价值超2000亿元。

  “搞林木育种科研就要用可靠的多地点、长期试验数据说话”

  1956年,为了绿化荒山、恢复生态,洋口林场在顺昌县成立。林场干部和工人以杉木为主要树种,绿化了4.1万亩的宜林荒山。然而,树是栽起来了,质量却参差不齐。林场人开始意识到林木良种的重要性,找到速生丰产的良种成为他们迫切的期待。

  同时,我国林木育种先驱、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林木遗传育种教授叶培忠正带着学生陈岳武进行杉木选种育种的实地调查研究。在顺昌县收集调查杉木资源时,他们被洋口林场的决心打动。1964年,陈岳武组建了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率先开展杉木第1代品种改良攻关。

  育良种,先要选优质树种。优质杉木往往在深山老林中,科研团队每天一走就是十几公里。杉木通常有二三十米高,科研人员和工人身绑绳索,爬树采集杉木顶端的穗条和球果。擅长爬树的黄元锦就从那时开始跟着陈岳武满山跑。黄元锦回忆,陈岳武去野外科考时,常常穿一件后背写有“采种安全”4个大字的粗布服,带着工具包、水壶和记录簿,“跟我们一样穿蓑衣、戴斗笠,一起走山路、爬树。”

  将优树穗条和球果带回培育,还需要通过长期观测,筛选出适合建种子园的杉木品种;随后进行人工杂交制种,结合其优良遗传品质,再进行子代测定,根据对子代生长特性的分析,筛选出新的良种,进入下一代种质资源库。

  林业育种周期十分漫长,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白费。洋口林场原场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翁玉榛回忆1983年刚进林场工作时,就跟着陈岳武学习遗传育种。

  “搞林木育种科研就要用可靠的多地点、长期试验数据说话。”陈岳武曾说。以他建立的一片杉木第1代子代测定林为例,连续25年观察和分析近万株杉木的数十万个数据,才选出了25个杉木第1代优良品种。

  在茫茫大山中寻优树,于寂寂深林间育良种,1980年,他们终于完成了杉木第1代的遗传改良,良种比一般杉木材积平均遗传增益15%—20%,其中最优家系遗传增益在60%—70%。

  陈岳武在洋口林场主持的研究成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然而,遗憾的是,积劳成疾的陈岳武已于1985年离世。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洋口林场的科研档案室内,保存着林场1964年至今全部杉木育种科研资料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杉木育种的成功就在于我们有稳定的科研技术队伍,一任接着一任干。”洋口林场副场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金华说。

  陈岳武去世后,他的学生兼科研助手、南京林业大学原副校长施季森接过了带领杉木育种团队的重任。从杉木第2代的生长性状与材性联合改良,到第3代的生长、材性、种子产量、耐瘠薄立地优良性状的聚合改良,再到以增强杉木抗性为主的第4代适应性改良……杉木育种攻关的这条路上,施季森及其杉木育种团队从未停歇。

  “老师60多岁时还会亲自参加外业调查,现在70多岁还坚持每天跟踪遗传育种前沿科学文献。”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仁华说,他师从施季森,从2003年起与施季森一起带领由福建省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洋口林场、沙县官庄林场等单位组成的团队开展杉木育种攻关。

  截至目前,施季森和郑仁华带领科研团队在福建省内外建起7000多亩杉木第3代种子园,可年产杉木良种8000多公斤,培育良种壮苗8000多万株。目前,洋口林场杉木良种已陆续推广至15省份。

  此外,郑仁华带领团队耗时3年多,将福建省当前保存的4000多份杉木种质资源谱系归纳至同一个编码系统。“了解这些种质资源从何而来,在杂交制种时就能规避近缘繁殖,让研究少走弯路。”这项工作费时费力,但在郑仁华看来,“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工作,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月杂交套袋,3月和11月采穗条嫁接,5月和6月锄草管理,10月到次年4月调查杉木生长情况……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科研组工人薛强却干得起劲。“你看这穗条嫁接,要把嫁接部位削平,不能削歪也不能削太薄,嫁接完再用带子绑紧,全程必须在两分钟内完成,不然接口脱水就会导致嫁接失败。”薛强说。

  2009年,洋口林场被确定为我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2019年,其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20”“洋060”被认定为“国家林木良种”。

  “我们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林场的土壤里”

  杉木第3代杂交子代测定林里,2016年种下的杉木已高达十几米。“这棵一年半时间就长了两米多,这就是良种的效益。”走在杉木林里,洋口林场科技科科长、正高级工程师叶代全言语中透着自豪。

  这些杉木中,就有一部分通过层层考验,被选为第4代种质资源库的材料。2015年,洋口林场启动杉木第4代遗传改良。“我们已经选出608份优良杂交组合和优良单株,建成杉木第4代种质资源库,用作杉木第4代育种。”叶代全说。

  不过,进入杉木第4代种质资源库,并不意味着成为第4代种子园的母树。“这又是一次严格的长期筛选过程,生长速度、产量、抗病性、结实量、种子发芽率、遗传稳定性,甚至开花期都是考核指标。”叶代全说,“就拿342号杉木无性系来说,虽然它长势很好,但是开花期比其他杉木晚了近一个月,因花期差异较大无法与其他植株完成同步授粉,只能淘汰。”

  经过9轮严格筛选,林场又精选出48份经测定表现优异的第4代育种材料,作为杉木第4代种子园的建园无性系,并于2022年建成世界第一个杉木第4代种子园,我国在针叶树遗传改良领域进入世界林木育种先进国家的行列。

  当前,杉木第4代遗传改良仍在进行中,从种质资源收集,到育种材料筛选,再到子代性状测定,育种人一直在路上。

  为丰富扩大育种群体,叶代全同其他科研人员仍坚持像前辈们那样,哪里有大杉木,就往哪里钻,前往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持续收集杉木种质资源,开展野生和优异杉木种质资源调查选优,已收集保存新一轮种质资源400多份。此外,为了让种子园多采种、易采种,他们还通过综合技术手段,尽可能提高种子产量;通过技术处理,控制母树生长高度,减少采种爬树作业,提升种子净采率。

  如今,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陆续建成1至4代杉木种质资源库累计1210亩,收集、保存各类优良种质资源4132份。

  “杉木育种事业没有终点,我们将联合科研单位在分子育种与杉木优良性状聚合育种等方面进行攻关,坚持出材料、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出成果,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洋口林场党委书记刘福辉说。

  在林场工作近30年,叶代全说:“我们就是林场的一棵杉木,我们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林场的土壤里。”记者 施 钰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彻夜搜救

  • 节后电影市场持续火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基于对生成型人工智能与史学研究关系的充分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既非“潘多拉的盒子”,也不是万能宝箱。人工智能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靠学者克服并化剑为犁。
2025-02-10 09:52
图为2月8日,影迷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哪吒形象雕塑前合影。当哪吒脚踏粒子幻化的风火轮掠过水墨渲染的蜀中山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2025-02-10 10:16
同新能源汽车一样,未来低空经济主力场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与无人机等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离不开高性能动力电池。燕绍九表示,下一步,研究中心将持续推动石墨烯锂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工程化应用,为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025-02-10 10:13
近日,深度求索(DeepSeek)旗下DeepSeek-R1、V3、Coder等全系列大模型正式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为促进超算算力一体化运营、打造国家算力底座,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去年4月正式上线,覆盖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AI)模型训练等各个领域。
2025-02-10 10:11
当前AI(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改变世界,成为政府决策、医疗干预、金融交易、司法审议、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2025-02-10 09:28
张学勇介绍,科研人员挑选了17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对它们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将推动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研究迈入大数据时代,加快重要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2025-02-10 10:04
很多人说睡前吃宵夜不好,最常说的理由就是会长胖。其实,长胖跟吃夜宵本身并没有很大关系。
2025-02-08 10:16
冬日暖阳下,搭乘摇橹船泛舟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道如巷,河汊如网,如入画境。
2025-02-08 10:14
该研究团队就如何度量全球尺度土壤水分站点空间代表性、如何表述地面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如何影响站点的代表性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他们提出了新指标“站点相似面积比”,该新指标的优势在于不仅考虑了卫星像素内环境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还考虑了站点的下垫面情况。
2025-02-08 10:04
在山东省邹城市,有着百年传承历史的非遗——火虎表演,也以全新面貌迎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春节期间,天津游客孙先生来到河南省开封府景区,沉浸式体验开封市首个全息侦探剧目《闸口盘车案》表演。
2025-02-08 09:58
托卡马克最初是由苏联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是一种利用磁场约束带电粒子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
2025-02-08 09:22
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时不时俯下身子仔细查看。大年初三中午,塔里木油田油气运销部管道工程师胡毅正和同事沿着线路做检查。
2025-02-07 09:29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拔2827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以下简称丽江站)就坐落于此。唐梦月之前一直在北京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工作,2023年7月,他主动请缨支援建设,从北京来到了丽江。
2025-02-07 10:07
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1亿亩,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其中,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3683万亩。
2025-02-07 10:04
此地坐落着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中国绿发集团所属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春节假期,担任新疆中绿电若羌区域运检中心副经理的郭晓阳,选择坚守在项目现场。
2025-02-07 09:59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陈维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绿色可持续废弃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够同时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回收和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获和转化。
2025-02-07 09:58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该奖项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设立34年以来,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2025-02-07 09:52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