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小小一本证,牵动万户心”不动产权证书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居梦”、守护着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更是老百姓心里最踏实的“定心丸”。
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业务链条长,历史上一些项目在审批、建设、竣工、交易、监管等前端环节不衔接、不规范,导致部分房屋登记要件缺失,无法登记办证。群众拿不到不动产权证书,影响落户、入学、融资等需求,成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5月15日,自然资源部在京召开座谈会,介绍各地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的工作进展和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考虑。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借力重大专项推动问题化解
“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若简单套用最新的政策标准往往难以解决,只有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政策举措才能真正化解。”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胡善顺介绍,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2000多万套,自然资源领域的各类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借力重大专项,持续推动问题化解工作。2017年部署不动产登记“中梗阻”问题全面排查整改,2018年部署全国不动产登记窗口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活动,2019年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专项学习活动,都将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在此基础上,2021年自然资源部将化解工作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全国自然资源系统集中攻坚,各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制订了工作方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谁审批谁负责”,细化任务、明确时限、落实责任,合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分类施策,打通问题化解路径。
胡善顺介绍,全国省(区、市)、市(州)、县(区)各级纷纷出台化解政策文件,为问题化解提供政策保障。各地坚持人民至上,主动担当作为,用“绣花功夫”全面摸排问题,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到户台账,实行责任到人、挂号销账。
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显成效
经过多年努力,化解了一大批积压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特别是2024年以来,全国共化解长期积压的各类跨部门“硬骨头”问题340多万套,工作进入“快车道”,成效显著。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累计惠及5000多万群众,重大财产权得到了有效保护,“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迎刃而解,让“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胡善顺表示,通过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原来无法交易的房屋可以进入市场,顺畅进行交易和抵押融资,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有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全国近2100个区县共办理“带押过户”业务50.7万笔,累计涉及卖方抵押金额6400多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和群众的交易成本,为银行等金融业机构防范资金风险提供了保障。
此外,自然资源部还推动加快实现“交房即交证”。从试点到推广,“交房即交证”改革改变了“先交钱、再交房、后办证”的传统模式。全国2200多个县市实施新建商品房项目“交房即交证”改革,覆盖9万多个项目的800万多套房屋,1800多万群众在领到新房钥匙的同时领取了不动产权证书。
各地真抓实干打通“最后一公里”
历史遗留问题大都年岁久远、错综复杂,化解难度大。在化解过程中各地积极打造“党建+不动产登记”品牌,深入问题项目小区实地调研、现场服务,把化解工作办到群众的心坎上;采取“预约办”“网上办”“加班办”等方式加快办理登记,让化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有温度、有感情。
海南通过纪委监督给“不作为”戴上“紧箍咒”。海南省纪委高度关注、全力监督指导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将该项工作纳入重点监督清单,驻厅纪检组不仅定期约谈进展缓慢的市县负责人,实时跟踪问题整改进度。通过信息平台推送问题堵点、召开督促协调会等方式,为解决堵点难点问题按下“快进键”。 2021年,海南专门成立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专班,由分管副省长挂帅统筹。2024年,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把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当作自家事”。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更是将这项工作列为“头号民生工程”,纳入厅2024年“七大攻坚战”清单持续推进,厅主要负责人带头督办,分管领导带队跑部门、下市县。仅2024年下半年,省级层面就召开4次专题会,开展实地督导近百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破解难题。
山西全面摸底调查,在不缺不漏上定基调。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首先要摸清底数、“应纳尽纳”。山西省由街道、社区统一开展调查摸底,对所有小区、楼幢进行地毯式拉网排查,确保全覆盖、零遗漏;开发了“信息公开发布系统”,广泛发动群众查缺补漏,积极提供线索信息。从实际结果看,累计化解了300余万套房屋的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
浙江发挥数字赋能优势,实现系统化解新模式。建成全省不动产登记前端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监管系统,设立房地历史遗留问题清单动态数据库,采取“摸排入库,限时办结,督办通报、销号管理”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确保问题一览无余、进度一屏掌控、工作一抓到底。一是全体参与。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均开设工作账户,横向打通信访、建设等部门,纵向实现“省级监管、市级督办、县级化解”三级联动,省市相关部门可实时对县级问题处置情况进行查询、监管、督办及指导。二是全面研判。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收到群众反映的房地历史遗留问题,围绕“查清问题、分清原因、厘清重点”要求,找准制约项目办证的卡点、堵点、难点,10天内对问题进行初步研判,明确ABCD分类处理意见。
广州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动“个案处理”向“类案规则”转变。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工作中行之有效、群众满意的经验做法,总结提升为普适性、指导性的政策法规,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一是权益保障“法治化”。2022年率先将“历史遗留办证”写入《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办法》,并将“证缴分离”举措写入2023年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明确用地(开发建设)单位缴交土地出让金及违约金与群众无过错办证相分离,为群众先办证,土地出让金及违约金同步由相关部门追缴。二是政策供给“类型化”。编印广州市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典型案例汇编》《政策文件汇编》《一问一答》,指导全市统一操作、用足用好化解政策,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三是操作规则“标准化”。动态更新全市统一的《业务操作手册》,以及不动产登记办事流程图、办事指南,实现线上线下、市区两级流程、标准、申请材料的“三统一”,有效杜绝了因规则滞后或标准不一导致企业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宿迁建立一码通管工作机制,让不动产登记程序更“简”。充分利用不动产单元代码(以下简称“一码”)的唯一性、稳定性和可溯源特点,将一码贯穿自然资源审批流程以及发改、住建、税务等部门业务中,推动自然资源各类数据相互关联,实现“测、调、规、批、供、用、补、查、登”等各类业务相互融合,促进不动产登记由繁入简。一是建设“一体”平台。建设宿迁市数智一体化中心平台,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自然资源审批的全流程进行重塑,归并集成16个业务子系统,建设157个业务流程,实现统一门户管理。二是推动“一码”追溯。将不动产单元代码作为每一个建设用地地块唯一的“身份”标识码,通过源头“赋码”,推动不动产单元代码在各个业务流程中嵌入式应用,实现建设用地开发全程“一码追溯”,为提高不动产登记精准性提供支撑。三是加强“一链”监管。以不动产单元代码作为信息交互索引,驱动自然资源各阶段数据、材料的汇聚、交换和共享,推动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察监管等业务领域的链条“连线”“织网”,从源头上避免开发企业在用地过程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小红本”承载“大民生”。看似一本小小的不动产权证书,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居梦”、守护着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更是老百姓心里最踏实的“定心丸”。
据悉,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继续积极主动、担当作为,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持续指导地方因地制宜运用好政策文件,建立健全日常化解和防范新增问题的长效机制,大力纵深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全力以赴办好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实事。(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