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5月上旬,印巴之间再次爆发冲突,双方出动大量战机,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展开空中混战,在空战中巴基斯坦一方击落5架印度战斗机,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1架SU-30战斗机、1架MIG-29战斗机。俄这场冲突不仅是双方作战平台性能的直接较量,更是两国空战体系的深层碰撞。
印度空军战机
体系准则是由美国飞行员约翰·伯伊德提出的,核心是OODA循环。其中,第1个“O”为Observe(观察),重点是态势感知;第2个“O”为 Orient(定位),重点是对战场态势的分析研判;“D”为Decide(决策),重点是确定作战目标;“A”为Action(行动),重点是武器攻击。
OODA 决策循环的基本观点是: 武装冲突可以看作是敌对双方互相较量谁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循环程序。双方都从观察开始,观察自己、观察环境、观察敌人。基于观察,获取相关的外部信息,根据感知的外部威胁,及时调整系统,做出相应对策,并采用相应行动。
这些年来,空战体系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和变革。
空战最早出现在一战,当时的空战还没有空战体系的概念,主要装备是第一代战斗机+机枪/机炮。空战形态主要依赖飞行员孤胆英雄式的单打独斗。这一时期,飞行员通过目视接敌,双方抵近到几百米范围内追逐缠斗,谁能获得更有利的空间占位谁就能够取得空战的胜利。
从20世纪50年代空战体系开始逐步成型,标志性事件是空空导弹出现并在1958年首次用于实战。主要装备是地面雷达+一代/二代战斗机+一代/二代空空导弹,三者协同促使空战进入机械化时代。空战体系的特征为:以战斗机平台为中心;地面雷达融入空战体系;空战以近距格斗为主。
20世纪80年代预警机的出现让空战体系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装备是预警机+三代/三代半战斗机+三代/四代空空导弹。空战体系的特征表现为:以预警机为中心,预警机成为空战体系核心;中远距空空导弹出现,超视距攻击成为空战主流;干扰和抗干扰成为空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空战体系基本都处于这一水平,可以说是现代的主流空战体系。
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例,两国都具备现代空战体系。但是虽然就纸面数据而言印度空军总体实力强于巴基斯坦,但是在此次空中冲突中,结果却出现了一边倒,其中关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印度空战体系的协同程度不如巴基斯坦。
由于巴基斯坦空军已经通过数据链联接歼-10CE、ZDK-03预警机、红旗-9防空系统等装备构成了作战网络。歼-10CE与ZDK-03预警机、电子战飞机通过数据链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形成“传感器-射手”闭环。在预警机的帮助下,歼-10CE无需开启自身雷达即可接收目标信息,采取“A导B射”的“准四代隐身战法”降低了被反制风险。巴方通过“传感器-射手”一体化体系,实现了快速响应,极大压缩了猎杀时刻。
反观印度空军装备来源多样,包括俄制、法制、美制及自制战机,不但导致维护保养系统复杂,而且在通信协议、情报共享和战术协同上存在天然壁垒。印度空军虽装备也有预警机(如A-50EI)和电子战飞机(如“堪培拉”改装型),但各系统间的数据接口不兼容,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在冲突中,印军地面雷达、预警机与战斗机之间的情报传递存在明显延迟(如“阵风”、苏-30MKI与A-50预警机因数据链不兼容仅能通过语音电台协同),甚至出现信息误判,无法发挥现代空战强调的“网络中心战”优势。
而随着隐身战斗机的列装,一些空军大国的空战体系再次升级。隐身飞机融入空战体系,空战进入信息化+隐身化时代,其主要装备是预警机+隐身战斗机+反隐身空空导弹。这种空战体系的特征表现为:预警机仍是体系的中心;以超视距空战为主;隐身战斗机融入体系,反隐身成为关键问题;机间、机弹数据链广泛应用,体系节点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多机协同、接力制导等空战战术得以飞速发展。
另外,尽管现在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做到将隐身飞机融入空战体系,但是在空战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持续推动下,空战体系还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从当前发展趋势看,无人机、有人/无人协同作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成为未来空战体系的要点,以上技术的加持将进一步创新作战概念,颠覆作战样式,催生新质空中作战能力。(兰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