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透过两个“1/3”看能源转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透过两个“1/3”看能源转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8-07 10:19

  如何具象地理解今天中国能源转型的成果?

  当你打开电灯、启动空调,所耗的电力中,每3千瓦时就有1千瓦时来自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电力;

  当城市、乡村点亮灯火,遍布全国的发电机组昼夜不歇,源源不断输送电能。如今,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全球总量的1/3。

  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这些第一,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

  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境内,有一座占地超10万亩的光伏电站——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蒙西蓝海光伏电站。这里年均日照小时数长、风力强,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富集区。

  行走在这座电站,不时看到成群牛羊,在光伏板下悠闲吃草。这些光伏板所“生长”的地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采煤区上的这片光伏地,并网后年发电量超过50亿千瓦时,所发出的绿色电力,送往山东消纳,可满足200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

  从这样一座电站,可以窥见中国能源转型的两个关键词——煤炭与绿电。

  受“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影响,长久以来,煤炭作为中国能源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保障经济社会用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火力发电,曾是中国电力供给的主要组成。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新能源发电发展势头强劲,“风光”项目多点开花,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大,成为新增投产电源的主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介绍,继今年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今年上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而在整个“十四五”期间,中国“用能”更加清洁,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更生动地理解,“每用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是绿电,这个比例还会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这个“1/3”,意味着清洁电力正加速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迈进。

  还有另一个“1/3”——行走在今天的中国,不论是广袤的戈壁荒漠、连绵的丘陵山巅,还是浩瀚的蔚蓝海疆,时常可见转动的风机、闪耀的光伏板。这些运转不歇的发电装机,不仅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更构建起覆盖城乡、联通东西、安全可靠的全球最大电力系统。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1/3,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这些用能最高峰时段,群众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保障。”郑栅洁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助理兼新能源处处长刘志强对记者分析,中国攻克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建成特高压交直流电网,自主研制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等关键核心装备;同时,攻克了远距离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当前全国已累计投运十余条柔直输电工程,有效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远距离输送,全力服务能源电力供需双方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国还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了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覆盖国家电网经营区6万多座变电站、数十万座新能源场站,可支持单日超3亿千瓦新能源出力的快速经济调配,支撑国家电网成为全球新能源消纳规模最大的电网,进而助力实现‘每用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是绿电’。”刘志强说。

  政策引领+技术攻坚+市场机制

  能源转型成绩单上的两个“1/3”,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清晰指引、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

  顶层设计领航定向。中国颁行可再生能源法以来,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新能源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从新能源固定上网电价制度再到平价上网,一系列政策调整,形成了新能源产业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倒逼再到自主竞争的发展链条,也推动新能源发展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助力行业加快发展。”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室主任叶小宁告诉记者。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能源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发展模式等发生重大调整,推动新能源发展由‘消纳引导开发规模’向‘消纳支撑开发需求’转变,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叶小宁说。

  科技创新攻坚破局。前不久,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下线。该机组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共同研制,首次采用国产化大直径主轴轴承,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这标志着,中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再获新突破。

  “从5兆瓦、7兆瓦起步,到突破11兆瓦关键技术,再到成功吊装世界最大级别的18兆瓦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这组数字记录了海上风电装备技术自主创新的坚实步伐。”中国华能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从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到成立技术创新联合体,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一系列创新尝试为大型国产化海上风电技术提供了“试验场”,打破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些风电机组的投用,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这是中国能源行业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从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持续刷新世界纪录,到大型风电机组自主研发能力跻身国际前列;从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到特高压工程实现“中国创造”“中国引领”,这些创新成果,有效降低了清洁能源成本,突破了资源禀赋和时空限制的瓶颈,也让更多清洁技术成为“中国名片”。

  市场机制激发活力。2025年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十周年的关键节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绿电交易电量15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3%。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介绍,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一步提质增速。跨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取得新突破,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实现新加速,电力市场基础规则获得新成果。如今,在不断完善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支撑下,更多绿电得以跨越时空障碍,抵达千家万户。

  更多能源资源“触手可及”

  中国能源转型的成就,在于构建起更清洁的用能体系,也充分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一座座民居与草原相映成趣,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珠措家里,早早备上了一台电暖器,“以前烧牛粪取暖,一个冬天要烧掉18垛牛粪,现在用电,屋里干净又暖和,光伏发的电足够用。”

  聂荣县平均海拔超4700米,气候寒冷干燥、长冬无夏,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近几年,国家能源集团在此推进“零碳”建设村,为牧民安装屋顶光伏系统,配套化学储能和智能微电网,形成“光伏+储能+智能电网”模式。目前,这里的屋顶光伏日均发电2000多千瓦时,既满足了村民日常用电及取暖需求,每年还能减少大量牛粪燃烧带来的碳排放。

  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农业”新模式……“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一块块光伏板、一个个风电机组,让更多能源资源“触手可及”。

  放眼世界,中国能源转型成绩单上的两个“1/3”,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规模占全球比重达到1/3。2024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达6250亿美元,较10年前几乎翻番。这一规模基本等于欧盟国家和美国之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

  “通过政策创新、市场培育、技术输出,中国正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叶小宁说,“这种‘规模效应与技术溢出’的双重红利,有效促进全球能源治理。目前,中国还在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合作,不断输出技术与经验,鼓励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清洁发电体系建设,开辟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全球能源发展之路。”(廖睿灵)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创纪录

  • 广西忻城:百香果香飘增收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2025-11-06 10:19
目前,我国约70%的待发现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如何找到这些宝贵的油气资源,精准绘制“藏宝图”?
2025-11-06 10:1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于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其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025-11-06 09:56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
2025-11-04 04:25
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2025-11-04 04:25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
2025-11-04 04:25
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1-04 04:35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5-11-03 05:0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
2025-11-03 05:05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
2025-11-03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