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农田的清晨,嫩绿的棉叶上常会出现一些不起眼的小虫子——绿盲蝽。这些看似纤弱的害虫,却能通过刺吸植物汁液,让棉花、果树等作物减产。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精准防控它们的方法。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Entomologia Generalis》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揭开了绿盲蝽雄虫的“嗅觉秘密”:它们能同时感知配偶释放的性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散发的挥发物,通过这种协同感知精准定位目标。这一发现为设计更高效的绿色防控策略提供了关键线索。
田间有效的“化学信号”,室内为何失灵?
绿盲蝽的繁殖离不开性信息素这一关键“化学信号”。此前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反式-2-己烯基丁酸酯(E2HB)的性信息素组分,在田间诱捕绿盲蝽雄虫时效果显著。但奇怪的是,在实验室里,单独的E2HB引诱作用却不理想,雄虫似乎难以精准捕捉到这个信号。
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与“环境化学背景”有关——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或许在暗中调控着雄虫对性信息素的感知。就像人类在嘈杂的街头可能听不清朋友的呼唤,但在熟悉的环境中却能轻易捕捉到声音,绿盲蝽的性信息素信号可能也需要植物挥发物的“协同作用”才能被精准接收。
既是信息素探测器,又是挥发物感应器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团队用“H”型嗅觉仪搭建了一个模拟田间环境的“嗅觉迷宫”。当把性信息素E2HB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混合物放入迷宫一端,单独的E2HB放在另一端时,绿盲蝽雄虫的选择出现了明显倾斜:选择混合物的雄虫数量是单独选择E2HB的2.5倍。
这个实验证实了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助攻”作用,但它们具体是如何影响绿盲蝽嗅觉的?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绿盲蝽雄虫触角里的“嗅觉传感器”——气味受体(AlucORs)。这些受体就像细胞表面的“信号接收器”,能识别空气中的化学分子并传递信号。通过分析,团队筛选出15个在感知过程中差异表达的AlucORs,它们是响应气味的关键“选手”。
为了弄清楚这些“嗅觉传感器”的具体功能,团队利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异源表达系统,给这些受体“搭了个舞台”,再通过双电极电压钳记录它们对64种化合物的反应。结果发现,有6个AlucORs表现得格外“高效”:它们不仅能精准识别性信息素E2HB这一关键信号,还对结构相似的花香酯类寄主挥发物(如丁酸丁酯、丁酸丙酯)高度敏感。
其中,AlucOR3和AlucOR81堪称“核心受体”,对这两类关键气味分子的响应尤为突出。就像一个既能接收特定电台信号,又能捕捉特定环境气息的多功能接收器,它们让绿盲蝽在复杂环境中既能找到配偶,又能定位食物来源。
进一步的系统进化分析还发现,AlucOR3所在的亚支受体基因经历了强纯化选择(ω=0.17802)。这意味着在漫长的进化中,这个“嗅觉家族”的功能被严格保留下来,就像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密仪器,确保盲蝽科昆虫都能稳定发挥酯类化合物的感知能力。
绿色防控新路径:用“信号密码”守护农田
基于这些发现,团队提出了“化学信号协同增效模型”:当寄主植物挥发物扩散到空气中时,它们会先激活绿盲蝽雄虫身上的“双重功能”ORs,就像先打开了信号放大器的开关;随后到来的性信息素E2HB,能在这个“激活状态”下被更高效地识别,让雄虫的趋向行为变得更强烈。
后续的行为试验也证实了这个模型:当E2HB与丁酸丁酯(一种寄主挥发物)混合后,对雄虫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E2HB。这就像植物挥发物先唤醒了绿盲蝽的嗅觉系统,让它们对性信息素信号更加敏感,最终更精准地飞向目标。
这项研究有何意义?绿盲蝽作为常见农业害虫,传统防治依赖农药,既可能伤害益虫,又会造成环境残留。该研究揭示的协同感知机制,让科学家们找到了精准调控绿盲蝽行为的“密码”。
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理解了植食性昆虫“定位配偶”和“识别寄主”的协同策略,更提供了从分子机制到田间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未来,科研人员或许可通过设计“性信息素+寄主挥发物”的协同引诱剂,高效诱捕绿盲蝽雄虫,减少它们的繁殖机会,从而降低虫害。这种方法无需依赖化学农药,既环保又高效,为害虫绿色防控开辟了新路径。
作者:宋雅娟
科学审核:安兴奎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