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央视财经栏目《对话》专访了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聚焦华为鸿蒙系统的突破与发展,主题为“鸿蒙破局”。面对安卓与IOS系统二分天下、生态累积达上百万应用的格局,余承东坦言,构筑全新应用生态是“非常大的冒险”,但自主创新的决心从未动摇。
鸿蒙的实践,对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极具启示意义:如今的大模型,正像当年的操作系统一样,面临着技术路线选择与自主可控的重大课题。鸿蒙的实践充分证明,核心技术无法通过“拿来主义”获得,唯有扎根底层、持续攻坚,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
大模型自主创新,刻不容缓
鸿蒙破局的故事告诉我们: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必须尽早发力。当前的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早已超过了IOS或者安卓系统。如果放任根植于国外开源底层的大模型长期占领、渗透中国市场,未来当我们被迫切换“本土原创”大模型时,其难度将远远超过鸿蒙替换安卓所面临的挑战。
这种风险并非空穴来风。当前,全球主流大模型多采用Transfomer开源模型架构,训练数据与优化方法也较为相似。这种技术“同源性”不仅可能积累共性缺陷,会让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难以形成“护城河”。在金融、医疗、能源等关键行业已规模化应用大模型的当下,推动底层技术的自主创新,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答题”。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众多企业已在大模型核心技术领域迈出了自主原创的步伐。以DeepSeek、百度、腾讯、字节、华为、传神语联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算法与模型架构的创新,在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行业技术路线创新提供了借鉴。
以传神语联公司为例,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根原创”任度大模型,实现了从底层算法框架,到上层应用的全技术栈自主创新。此外,传神语联还推出了多个行业大模型,目前已在语言服务、大健康、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共建行业生态,提速“中国原创”
对于通用人工智能来说,大模型的长期价值终究要靠行业应用来实现,因此应用场景和生态共建才是决胜关键。
要想在大模型领域走出“自主创新”之路,单纯靠一家或者几家创新公司的力量远远不够。只有立志于中国大模型技术原创的公司相互支持,形成“自主可控”生态圈的群体力量,才能够稳扎稳打地做出中国特色的“原创大模型”,从而立足于世界。
从鸿蒙5.0的全栈自研突破,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创新探索,中国科技产业正在证明:核心技术的突破没有捷径。眼下,大模型尚未全面渗透各行各业,正是关键窗口期。以鸿蒙为榜样,坚持底层创新、构建自主生态,才能让中国大模型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为数字中国筑牢自主可控的技术根基。(记者 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