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第二十七届中国科技年会平行论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于7月10日在北京召开。
聚焦“破界·重构·赋能——共筑学术出版新生态”主题,“学会服务365”联合光明网推出《期刊大咖谈》专栏,对话国内外顶尖期刊主编和出版人、期刊评价专家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等,深入探讨一流期刊建设的策略、方法和路径,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探索解决方案。
同方知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肖宏
在科技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归属成为关乎国家科技影响力的重要议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进程中,吸引论文发表和期刊出版的“双回流”,是当前提升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同方知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编辑肖宏围绕这一核心,从平台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AI技术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为科技期刊的数智化发展提供了清晰思路。
卓越计划:筑牢平台建设推动“双回流”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论文与期刊数量持续增长,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量科研成果呈现“向外流动”的态势。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国内外传播平台发展的不均衡、科研评价导向错位导致。欧美国家的科技期刊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品牌效应和完善的传播体系,而我国90%以上的期刊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办刊经验、传播渠道以及国际知名度上都存在差距。过去,科研人员为了让自己的成果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往往会选择向国际知名平台投稿。
不过,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传播和科技期刊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卓越行动计划”的推出,国内期刊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一批期刊在各领域崭露头角,跻身世界前列,更是在“破四唯”“立新标”的指导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不仅吸引了众多本土论文回流,吸纳更多的优质成果流入,形成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期刊集群。
无论论文和期刊处于何处,最终的目标都是让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国际上获得应有的学术话语权,而“双回流”正是这一目标在学术传播领域的重要体现。
期刊提质:建强人才队伍提升国际影响力
我国的科技创新在不少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一些领域处于领跑地位,但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却相对滞后,目前仍处于跟跑和并跑阶段。要推动国内期刊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为“双回流”提供坚实支撑,需要多维度共同发力。
首先,要积极学习国际一流期刊的先进经验。国际知名期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平台运营模式和数字化发展路径。将这些经验和模式合理地借鉴到我国的学术出版领域,能够为国内期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期刊构建更具吸引力的学术生态。
其次,要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到期刊的办刊工作中来。科学家对学科发展方向、科研人员的需求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参与能够让期刊更好地回归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的科研成果,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AI赋能:机遇与挑战交织重塑行业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给出版界带来了重大变革,也为推动论文“双回流”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方面来看,AI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出版工作的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繁琐环节,加快稿件处理、编辑校对等流程的速度,让期刊更高效地承接“双回流”的成果。同时,AI有助于提升传播效能,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让国内期刊发表的成果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到国际学术界。此外,AI还能打破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加快中外学者之间的直接交流与互动,推动国际学术合作的开展。
然而,挑战也不容忽视。如果过度依赖AI技术进行把关,可能会导致编辑出版团队的独立判断能力下降,影响出版内容的质量。在出版伦理方面,AI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领域,如关乎人类健康的领域,AI生成的文章可能会违背生命伦理的要求。因此,期刊编辑出版应建立人工终审机制,对敏感领域内容强化伦理审查,制定明确标准来严控风险。
正如人类借助马匹开拓疆域却不会被马匹驾驭,AI技术应当成为期刊发展的“加速器”而非“主导者”。数智赋能为期刊推动“双回流”注入强劲动力,既带来效率提升与传播突破的机遇,也需警惕技术滥用的风险。
策划组:王朝阳 刘荣 张佳兴 林佳欣
统筹组:刘旭波 刘丽英
记者:林佳欣
脚本整理:李鑫怡(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