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北京药学会、北京健康促进会联合主办,北京健康促进会医药经济综合评价专委会与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第九届药物经济学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药物经济学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议题,围绕药品全生命周期价值评估展开深度研讨,大会设置了1个主会场、15个分会场及若干闭门会。本次大会汇聚了全国医药卫生领域权威专家、医疗机构管理者、高校学者及行业代表,构建了涵盖政策导向、目录准入、药品遴选、AI赋能、药学服务等全方位覆盖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医药行业创新协同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史录文教授主持,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李东副秘书长出席并致辞。李东副秘书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专委会在药物经济学领域的贡献,期望专委会继续在推进药物经济学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医院高质量发展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本次大会主将创新药全链条概念融入药物经济学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中,结合药品全生命周期,实现从早期研发、临床研究、谈判准入、医保支付、合理用药五个维度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早期研发与价值评估:锚定“有价值的创新”
主会场“早期研发与价值评估”环节中,宣建伟教授提出“价值前置”理念,指出我国创新药已从“井喷式审批”转向“有价值的创新”阶段,需在研发早期聚焦未满足临床需求,以高质量证据挖掘差异化价值,并以立普妥为例说明价值证据的重要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爱宗教授强调研发应瞄准“真需求”,避免扎堆红海赛道;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张伶俐教授提出儿童用药需平衡社会与商业价值;中国药科大学李洪超教授建议多部门协同进行市场竞争分析,预判价值维度。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胡豪教授表示价值评估需要和差异化结局、临床布局以及国际价格监测结合考量。该环节明确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积累价值证据及平衡特殊领域用药的重要性,为早期研发规避同质化竞争提供了指引。

该议题在分会场6“多层次医疗保障与创新药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深化,探讨了多层次医疗保障机制要素、从保司与企业视角解读医疗保障与创新药发展的关系,通过专家讨论更加明确医保政策对创新药早期研发的引导作用,衔接起创新药研发与落地的价值链条。

二、临床研究与价值评估:推动“临床-经济”数据融合
主会场“临床研究与价值评估”环节,专家指出当前医保准入对临床研究证据“价值匹配度”要求提高,需在临床试验设计阶段融入药物经济学思维,同步收集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数据,避免价值信息传递断链。西安交通大学方宇教授提出贯彻“ICO 模型”,同步收集经济与人文指标完善综合价值证据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封宇飞教授建议申办方在经费允许时同步收集药物经济学数据,实现“一次研究,双重产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敬弢教授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平衡 RCT 科学性与真实世界研究真实性,将患者主观感受纳入经济性评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茂柏教授提出医院药师深度参与临床研究设计,避免后期医保准入证据偏差;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已发布《临床试验加载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国专家共识》提供指导。此环节明确临床试验与药物经济学评价融合路径,强调多维度数据收集、药师参与及共识指导重要性,回应医保准入对价值证据“全链条、高质量”需求。

在分会场12就《临床试验加载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三、谈判准入与价值评估:转向“价值竞争”新阶段
主会场“谈判准入与价值评估”环节,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韩晟研究员指出,当前不能仅仅把医保谈判理解为“政府规制”的手段,而应看作“价值竞争”的舞台。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中,“差异化价值描述”是企业申报关键,“市场重大变化触发重谈”机制要求企业更新真实世界证据。大连医科大学袁妮教授建议“沟通机制优化”,对颠覆性创新药、罕见病用药,6月30日申报截止后建立“企业 - 综合评审 - 测算专家”多方长效沟通机制,避免价值误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吴斌教授强调综合评审要精准传递药品价值,如创新剂型社会价值应在评审结果体现,为测算提供依据。四川大学胡明教授聚焦国产创新药,提出其社会价值可在医保评估中考量。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郭武栋研究员强调“双向奔赴”,医保部门主动提数据需求,形成“决策-证据-优化”闭环。该环节勾勒医保谈判“价值竞争”核心特征,从价值描述、沟通机制、证据更新三方面提出方案,为提升药品准入价值评估精准性与公平性提供思路。

分会场1“药品价值评估与目录准入”深化相关议题,通过分析WHO基本药物遴选进展、探讨创新药准入策略与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解读药品综合评价与医保谈判趋势,明确了准入环节价值证据的核心标准,为药品谈判准入提供实操参考。

四、医保支付与价值评估:平衡基金安全与创新支持
主会场“医保支付与价值评估” 环节,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林丽开教授结合“十五五”规划要求,指出医保需在基金安全与创新支持间平衡,破解医疗服务价值错配、DRG/DIP 缺乏健康产出评估等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立波教授建议分级诊疗优化资源配置,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建国教授强调价值评估是医保支付“优先标尺”,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肖月教授分析供需两端优化路径,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冯佳佳研究员建议建立顶层决策机制。此环节围绕医保支付“平衡基金安全与创新支持”的核心目标,从资源配置、价值标尺、机制建设三方面提出路径,为DRG/DIP改革与医保支付优化提供了系统思路。

承接主会场议题,分会场3“DRG/DIP支付改革探索与实践”重点分享DRG/DIP下的医院药品管理实践,分会场8“医保待遇保障与国谈药品落地”则聚焦“国谈药品落地保障”,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医保待遇政策,推动国谈药品在临床的顺利使用。
五、合理用药与价值评估:构建“人机协同”新模式
主会场“合理用药与价值评估”环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刘国强教授指出,在DRG/DIP全覆盖、医保目录动态调整背景下,合理用药要“经济适配”。他提出两大核心方向:一是《药师法》立法25年未落地,原因是“药师价值未被认知”,各级医院对药师需求存疑;二是AI赋能不能替代药师,“前置审方靠AI、人文服务靠药师”的人机协同模式是未来方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国辉教授补充,药师要从“审核者”转向“决策者”,参与方案制定,实现价值显性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茂柏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周本杰教授认同AI与药师协同,认为AI提升效率,药师聚焦人文服务;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建国教授提出,认可药师价值关键在“能力建设”,要提升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匹配职责与权益。该环节明确合理用药“经济适配”新要求,确立药师转型与“人机协同”核心方向,为药学服务发展与药师价值提升提供路径。

分会场2“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与医院药品合理遴选使用”解读药品遴选指南、探讨AI在卫生技术评估应用;分会场4“真实世界数据与医院精细化管理”分享DRG2.0管理实践、真实世界数据助力合理用药;分会场9“基层用药与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开展基层药师培训、优化药品供应;分会场10“人工智能赋能药品评价与医院药学发展”探索AI实践路径,展示智慧医保监测、抗肿瘤药物智能决策等应用成果,同时也呼应主会场“人机协同”理念;分会场11“药学服务价值评估与实践”探索药学服务收费与政策效能评估,多分会场从不同维度延伸合理用药实践,支撑药师价值显性化与全场景用药优化。此外,会场序厅还进行了大数据与AI双驱动的临床综合评价决策分析工具箱(DAT)-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模块内测体验官招募,为促进医院在合理用药与价值评估方面开展新的探索。
五、覆盖政策监管与人才培训 公益科普并行推进
本次会议还设多个专项分会场:分会场15“标准化在卫生技术评估的探索与实践”则建立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标准框架,明确核心指标与中成药评价路径,破解多环节评估差异难题。分会场5“疫苗全生命周期监管科学与实践”聚焦疫苗全链条监管,保障疫苗安全可及。分会场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与仿制药替代”深度聚焦政策落地。通过临床疗效验证、院内精细化管理、真实世界数据追踪等实践案例,明确“降价不降质”的实施路径,为集采药品质量与供应安全提供保障。
分会场13“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实践培训”是大会的一大特色,以“理论+实操”模式开展专业培训,培育价值评估领域实用人才;
此外,会场序厅的合理用药公益画廊展示行业内多方的科普成果,同步开设的科普演播厅邀请专家录制专访,推动药师从专业服务者转向健康科普者,实现专业价值向民生效益转化。

本次会议以药品全生命周期价值评估为主线,通过主会场与分会场的深度联动,实现从研发到用药的覆盖——主会场锚定各阶段核心方向,明确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分会场紧扣主议题深化实操细节,拓展基层、AI赋能、标准化等应用场景,汇聚政府、医疗机构、高校、企业等多方智慧。无论是创新药研发“价值前置”、临床研究“经济融合”,还是医保谈判“价值竞争”、合理用药“人机协同”,围绕“药物经济学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核心,为医保政策优化、医院运营提质、创新药价值落地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医疗健康领域协同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助力实现全民健康与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闻药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