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开放托举文明高度,合作共赴星辰未来。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The International Month 2025: Openness, Cooperation, Trust)于2025年10月全面拉开帷幕,主题为“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S.T.I. Bridges, Humanity Orients)。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联合光明网邀约多领域专家围绕开放合作、人工智能、技术共享、青年人才交流等维度撰文,解析“开放、信任、合作”中国方案的实践路径与深层价值。
■ 夏 婷
2025年10月,中国科协“开放合作月”全面拉开帷幕,“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的主题背后,是我国面对全球科技格局深度调整期的战略抉择。国际科技组织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核心枢纽、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关键载体,其建设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推进质效,也深刻影响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塑造提升。在大国博弈日趋复杂、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加强国际科技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汇聚资源、制定标准与设置议程的作用,既是落实四大全球倡议的具体实践,更是赢得未来科技竞争战略主动、实现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关键路径。
推进国际科技组织建设是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支点,也是破解全球科技治理失衡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全球8500余个活跃国际科技组织中,总部多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布局导致全球科技资源配置与规则制定长期存在“西强东弱”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正是对这一失衡格局的主动回应。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协数十年的实践探索,生动印证了国际科技组织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的战略价值。从1981年代表我国正式加入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到2019年推动中国科学家龚克出任该组织成立50余年来首位中国籍主席,再到2023年主持成立WFEO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并推动秘书处落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协以持续深化的参与实践,书写了从“积极参与者”到“重要引领者”的角色转变篇章。
整体而言,我国国际科技组织建设仍面临总数少、学科覆盖面窄、审批流程繁琐冗长、复合型人才匮乏等挑战。强化国际科技组织的创新枢纽作用,需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协同发展体系。
在“引进来”层面,加快制定国际科技组织优先领域规划,立足北京、上海等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推动在我国有优势、事关战略全局及全球尚未布局的新兴领域设立国际科技组织。进一步完善国际科技组织登记管理和外事管理政策,可考虑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简化备案审核流程,明确国际科技组织举办国际会议、设立海外代表机构、外籍人员来华任职等要求,放宽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审批条件,着力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跨文化协作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在华国际科技组织吸纳外籍工作人员,同时为外籍工作人员在人才签证、子女教育、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
在“走出去”层面,应着力支持我国科技领军人才和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深度融入全球科技治理体系。鼓励并支持优秀科学家竞选国际科技组织高级别职务,支持相关机构牵头或联合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等,提升在国际科技议题设置、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定期开展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和后备人员的专项能力培训,着力深化其对国际科技交流规则与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理解,提升其对国际组织运作机制与协商流程的把握能力。应强化跨文化沟通、国际谈判和议题设置等方面的专业素养,提升我国科技人才在国际舞台的叙事能力,有效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人才推送机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基地,有计划地遴选、培养并向重要国际科技组织推送中青年骨干。需加强对国际科技规则与运行机制的专题研究,依托专项信息平台和高水平科技智库网络,为我国机构和人员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供决策支持与咨询服务,确保“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稳健、方向更为清晰。
随着科技强国建设进入攻坚突破的关键阶段,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交织加剧,唯有以更开放的姿态推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以更主动的作为参与国际科技规则制定与完善,才能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掌握主动权,赢得与我国科技实力相匹配的话语地位。
当今世界,国际科技组织不仅是汇聚全球智慧、推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更是主导议题设置、影响规则制定的战略博弈阵地。我们既要筑巢引凤,完善政策与服务支撑,吸引更多国际科技组织落地中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也要主动扬帆出海,系统推进人才培育与推送,支持更多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当重任,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在此过程中,需坚持系统思维,一方面聚焦机制创新,构建适配国际科技组织发展、支撑双向开放合作的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为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扎根发展提供全周期保障;另一方面深化战略研究,加强跨文化传播与议题设置能力建设,精准把握全球科技治理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规则制定、标准引领方面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开放合作中把握先机,于全球治理中开拓新局,真正让科技之舟承载共同发展愿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