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近,“具身智能”被列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一同成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这标志着智能服务机器人正从概念探索阶段,迈入多场景落地应用的关键时期。
在此背景下,行业正积极探索智能服务机器人如何突破单一场景。云迹科技凭借在酒店领域锤炼出的成熟服务能力,正将其对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的深刻洞察,系统性地拓展至医疗、工厂、楼宇、商超等领域,致力于构建一个打通多元场景的一体化AI服务生态。

UP+清扫化身清扫机器人
政策市场齐发力,具身智能跑起来
不同于仅停留在数字层面的智能形态,具身智能是具有物理实体的智能体,拥有“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反馈”的全栈能力链,能够通过与现实环境的持续交互产生实际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传统行业对“高效、可靠、柔性”的智能解决方案需求迫切,而具身智能通过“AI大脑+实体载体”的结合,恰好能填补这一缺口:既能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劳动,也能在高风险、高精度场景中发挥优势。
列入“十五五”规划后,具身智能将能够发挥其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优化方面的潜能。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助力下,具身智能产业迎来加速布局与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从市场潜力看,该赛道已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4年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已达37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攀升至1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3%。
专家指出,技术落地的进程中,智能服务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最贴近民生与产业的“实践载体”,正试图打破场景壁垒,逐步渗透至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探索技术与现实需求的深度融合路径。

复合多态机器人UP+不同模式上仓
从酒店出发,服务机器人解锁新赛道
作为国内较早实现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的龙头企业之一,云迹科技的发展路径颇具代表性——以酒店场景作为切入点,依托持续的技术积累与业务拓展,逐步将机器人解决方案推广至医疗、工业、商超、楼宇等多元场景。
在酒店领域,云迹科技选择送物机器人作为市场切入点,专注优化单点环节的效率短板。其与美团合作推出“小袋快送”模式,已落地近2万家酒店,实现外卖从大堂到客房的无人化配送,显著提升了服务响应效率与住客体验。
积累足够经验后,云迹科技将其机器人拓展至医疗领域。例如东阳市人民医院就引入了云迹科技的11台机器人,用于手术室、门诊、急诊、检验中心的药品标本运输、转运废弃物,极大降低了人工交叉感染风险。
云迹科技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志伟表示:“医院配送血样,传统人工运送往往耗时较长,工作人员更倾向于集中批量运送。机器人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单次送样,不知疲倦地持续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
目前,云迹科技的服务机器人已在境内外超过150家医疗机构中投入使用,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同济医院、泰国曼谷医院等知名机构。
与此同时,在立讯工厂中,云迹科技通过UP系列机器人智能中枢系统帮助工厂实现全厂区设备高效协同,以模块化设计柔性适配不同产线、大幅缩短部署周期,还依托云端智能训练系统支持算法持续自主迭代、保障方案进化能力,充分展现其工业智能化技术领先性,展现出在工业物流环节中的适配潜力。
数据显示,目前云迹科技已服务全国3.4万家酒店、150余家医院及众多工厂与商业楼宇,2025年上半年非酒店场景收入同比激增,形成了具身智能跨场景渗透的可行路径与行业样本。
下一站,叩开万千场景大门
目前,云迹科技非酒店场景的业务占比已接近17%,这一阶段性成果背后,也映射出服务机器人在跨行业拓展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首要难题在于深度定制化需求。酒店场景的配送逻辑相对标准化,而医院需要符合医疗数据隐私规范,工厂则要求适应复杂的工业动线与安全标准,不同行业的差异意味着难以用一套方案“通吃”,研发与落地成本随之攀升。
智能体对需求服务、海量信息的处理,其安全与合规性依赖于技术与法规两个层面的共同保障:技术实现需确保数据隐私,法规遵循需满足行业要求。
此外,与传统业务流程的融合成本也不容忽视。在许多行业中,人员操作与设备系统有较强的耦合性,要推动机器人真正融入,往往需要对现有流程进行重构。
面对上述挑战,要求企业的能力边界与战略视野同步扩展。从云迹的实践看,其通过HDOS实现从“设备”到“平台”的进化,正是应对定制化与融合成本的关键一步。未来的拓展,更需倚重“生态共创”模式,将机器人的物理触点与合作伙伴的服务网络相结合。
在此进程中,政策对“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可为跨行业数据应用与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与基础设施,助力企业将单个场景的深度理解,转化为服务多场景的广度能力。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瓶颈逐步突破,智能服务机器人有望从“特定场景工具”升级为“全场景智能体”,真正叩开万千场景的大门。(李欣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