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米Q2营收702亿元 全球手机市占率连续环比提升
首页> 科技频道> 公司焦点 > 正文

小米Q2营收702亿元 全球手机市占率连续环比提升

来源:光明网2022-08-19 18:05

  2022年8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业绩公告。在报告期内,总收入人民币70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21亿元,其中包含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人民币6.11亿元。

  今年二季度,全球宏观环境波动,叠加国内疫情反弹,致使消费持续疲弱,全球手机市场整体承压。据Canalys,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8.9%,环比下滑7.7%。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740万台,同比下降10.1%。

  在此背景下,小米集团在手机 x AIoT核心战略推动及全球市场稳健运营下,展现出极强的经营韧性。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提升。据Canalys,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2022年Q2小米全球排名保持第三,市占率13.8%,环比提升1.2个百分点,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三。其中,在欧洲地区排名第二,市占率环比提升至21.7%。截至2022年6月,全球及中国大陆MIUI月活用户数分别达5.47亿和1.40亿。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人民币17亿元,达季度新高,在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3.9%。

  基于日趋完善的产品矩阵和技术研发的全面进化,全新的小米科技生态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5.27亿,同比增长40.7%。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至A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1020万。2022年Q2,小米智能电视全球出货量逆势上涨,据奥维云网,小米电视出货量已连续14个季度中国第一。同时空调产品实现强劲增长,截至2022年7月,小米空调产品出货量已超2021年全年的200万台。

  坚持技术为本,小米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创新技术全面升级。2022年Q2,小米研发支出人民币38亿元,同比增长22.8%。雷军表示自2017年以来,小米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39.7%,今年预计研发投入人民币170亿元,未来5年研发投入将超人民币1000亿元。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小米正逐步完善“小米科技生态”建设,逐步打开更具想象的发展空间。

  全球战略成效显著 手机份额连续两季度环比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市场消费需求骤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走低。据Canalys数据本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大盘出货量同比下滑8.9%,环比下滑7.7%。

  在此背景下,小米智能手机基本盘展现出极强的业务韧性。2022年Q2,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人民币423亿元,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3910万台,环比增长1.5%。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Q2,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小米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三,市占率达13.8%,市场份额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提升。同时在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四,市占率15.7%,环比提升1.7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有序推进全球市场纵深发展,国际品牌实力持续巩固。受益于成熟商业模式及本地化经验优势,小米在欧洲、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多区域均实现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环比提升。主力市场份额依旧稳固,据Canalys,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小米2022年Q2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三,67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五,其中在欧洲地区市占率21.7%,排名第二。在西欧地区市占率15.8%,排名第三, 其中,西班牙智能手机市占率排名第一。

  同时,小米继续深耕境外运营商市场渠道。根据Canalys数据,2022年Q2,小米欧洲地区运营商渠道市场份额由Q1的17.0%上升至18.0%;在拉丁美洲地区运营商渠道市场份额由Q1的17.7%上升至19.3%。

  小米在全球市场的实力持续得到认可,2022年8月,小米连续第4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第266位,是同时间段内排位上升最快的中国科技公司。

  加码研发立足长期发展 高端力全面进化

  一直以来,小米追求技术创新和品质升级,致力于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2022年第二季度,小米研发支出达人民币38亿元,同比增长22.8%。在近期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曾提到自2017年以来,小米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39.7%,并预计2022年研发投入将达人民币170亿元,未来5年研发投入将超人民币1000亿元。

  报告期内,小米不仅推出全新自研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优化手机产品续航能力表现,也持续强化高端产品实力,在影像技术和手机形态上突破力显著。

  2022年5月小米宣布和徕卡达成长期影像战略合作,影像战略全面升级,成为小米高端化进程的又一关键步骤。今年7月,小米发布双方联合研发的首款机型Xiaomi 12S系列,其中Xiaomi 12S Ultra配备徕卡专业光学镜头,索尼IMX989一英寸图像传感器,搭配徕卡经典与生动双画质,提供了极具质感的手机影像体验。随着Xiaomi 12S系列发布,“性能优先、体验优先”的小米第三代高端全面崛起,据京东平台显示,Xiaomi 12S系列好评率高达98%及以上,获市场积极认可。

  8月11日,小米发布第二代折叠屏旗舰手机Xiaomi MIX Fold 2再次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凭借自研微水滴形态转轴,成功突破折叠屏手感厚重的历史难题,以5.4mm 超薄纯平设计,引领折叠屏手机迈入轻薄时代,而这也成为小米高端之路上又一次里程碑式技术变革。

  据第三方数据,2022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在中国大陆人民币3000元至4000元价格段市占率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达18.2%;在人民币4000元至5000元价格段的市占率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达15.5%。可以看出,小米高端化战略的稳步推进,已成为小米稳健前行的强大动力。

  此外,小米积极探索未来,专注长期科技价值。在自动驾驶技术及人形仿生机器人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

  目前,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采用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布局战略,首期规划投入人民币33亿元研发费用,第一期将投入超140辆自动驾驶测试车,陆续在全国进行测试。8月11日,小米首个全栈自研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也正式亮相。对尖端科技的自研攻克,展现出小米较强的高科技引领力,也极大推进小米高端化能力的全面进化和提升。

  构建全新“小米科技生态”,布局全场景智能生活

  在创新驱动下,小米手机 X AIoT战略进一步升级,构建全新的“小米科技生态”,不断延展科技场景,提供更丰富的智能终端体验。截至2022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5.27亿,同比增长40.7%。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至A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1020万,同比增长37.0%。

  小米持续推进智能生活全场景融合,构建更为多样的智能生态产品矩阵。虽然境外市场部分受宏观环境影响非生活必需品需求短期疲弱,但国内市场诸多品类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小米智能电视Q2全球出货量达260万台,实现逆势上涨,且得益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及核心零部件价格下滑,本季度智能电视毛利率同比显著增长。据奥维云网,小米电视出货量连续14个季度稳居中国第一,稳居全球前五。

  2022年Q2,智能大家电品类(空调、冰箱、洗衣机)收入同比增长超25%,创历史新高,其中小米空调Q2出货量同比增长超35%。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7月小米空调出货量已超去年全年的200万台,而在2022年上半年小米平板累计出货量也突破150万台。

  在大家电品类保持热销的同时,小米持续以科技赋能生活。全新推出米家分区洗烘一体机 15KG、小米平板5 Pro 12.4、小米手环7 Pro、Xiaomi Buds 4 Pro、Xiaomi Watch S1 Pro、米家智能净烟机P1等多款新品,覆盖手机、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能电动汽车、仿生机器人,全面构建“小米科技生态”,赋能高端体验及高端能力全面进化。

  MIUI用户再创新高,全球盈利能力持续优化

  在宏观环境波动中,小米以强大的用户基础为支撑,互联网服务展现出强劲的商业活力。

  2022年Q2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实现人民币70亿元。其中,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创季度新高达人民币17亿元,同比增长52.1%,在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3.9%。境外互联网业务持续拓宽多元化变现能力的同时,也保障了整体互联网收入的增长韧性,有望持续优化小米盈利能力。

  MIUI月活用户数持续高增加固互联网业务抗风险能力,并为互联网业务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6月,全球及中国大陆MIUI月活用户数分别达5.47亿和1.40亿,再创新高。Q2全球MIUI月活用户数环比净新增超1700万,中国大陆MIUI月活用户数环比净新增460万。

  本季度,境外地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内容与服务生态的深化以及全球合作伙伴服务能力的升级,境外广告收入稳健增长,同比增长超50%。

  在智能电视出货量的带动下,电视互联网用户规模稳健增长。2022年6月,小米智能电视(含小米盒子、小米电视棒)全球月活用户数约5300万。得益于用户规模扩张和内容运营持续优化,2022年Q2,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电视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近25%。

  2022年Q2,面对特殊时期带来的经济波动和需求放缓考验,小米长期积累的能力建设支撑其发展韧性,为市场注入信心,同时强大的内生动力将带领小米穿越短期波动,重塑长期发展格局。(财讯)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莆田仙游: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升级转型

  • 霞光满天“扮靓”南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