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欧阳钟灿院士致信光明日报编辑部:都来为科技界破除“四唯”尽一份绵薄之力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 > 正文

欧阳钟灿院士致信光明日报编辑部:都来为科技界破除“四唯”尽一份绵薄之力

来源:光明网2021-04-16 11: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欧阳钟灿院士致信光明日报编辑部:都来为科技界破除“四唯”尽一份绵薄之力

  编者按

  近期,光明日报科技部策划组织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系列报道,聚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中国科学院欧阳钟灿院士关注到光明日报的系列报道后,致信本报编辑部,参与讨论,特予以刊登。

  光明日报编辑部:

  你好!

  我是光明日报的一位老读者了,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光明日报的报道。最近我读了贵报4月11日头版头条文章《源头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一名工科教师翻越成果产业化“四座大山”的启示》,还有13日刊发的《工科院校评教授能否突出成果转化这项》和14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补齐哪些短板》等一系列报道,很有感触。

  张跃明从基础研究的源头进行创新,攻克工业机器人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将论文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这十分难得。到生产一线去建功立业,是新时代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有的使命和责任。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显示产业、芯片产业、5G、制造业等都在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奋进,需要千千万万个“张跃明”来搞源头创新,推动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可以说,我们科研工作者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但在当前科技界,人才评价体系僵化单一,论文指标导向明显,最尴尬的是产业化成果在职称评审中不被学术圈认可,搞产业化的不如发论文多的,这让很多从事基础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聘中很受委屈。

  张跃明到了50岁还因论文没有别人发得多而评不上教授,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中都存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还是很严重,一些评委还是热衷在自己狭小的学术圈发论文、拿项目,看不起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企业的研发人员,对其中的困难不了解,不够重视国家现阶段经济的创新发展需求,投票结果很挫伤搞产业化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积极性。

  以我所研究的显示产业为例,我国一家生产显示屏的大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世界第一,其科研团队作出默默无闻的巨大贡献,北京市科委把他们推荐为唯一的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集体奖候选团队,但因为是来自企业的科研团队,结果还是没有选上。

  新时代的创新争先,本来就是要强调破“四唯”,为国家需要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也强调过,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但现实中,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是僵化,很多学术评委的思想还是不够开放,高校里一些职称评委也对产业化成果不重视。

  我们所里有一位博士毕业,在德国从事生物光学工作。2008年他敏锐地感觉到超高分辨光学成像是生命科学成像的前瞻性方向,立刻转入这个方向研究。

  在显微镜研发领域,我国现在高端的显微镜几乎全部靠进口。2010年他学成回国,报效国家,他着手研发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立志推动产业化。但当时因为没有经费支持,他邀请共同来实验室工作的德国同事就在他租住房间的沙发上睡觉。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在2012年,他们研发出了随机光学重建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系统的软件硬件。这套系统是中国第一台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系统,在研制过程中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他们推出的单分子识别算法,在国际单分子识别公开赛上得到准确度第一名。

  随后数年,他和他的科研小组潜心技术研发,发明了一系列先进成像方法:快速超高分辨双光子显微镜,比国际大公司顶级产品成像速度快几十倍,分辨率提高两倍,并具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了工业化生产基础。

  “十年磨一镜”,他们积累了从发明专利,显微镜搭建设计,工业化生产平台,外壳美观设计的全面解决方案,极具“工匠精神”,现在浙江温州龙湾区创业,用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品推进生命科学与医疗显微镜的国产化。这在科研设备国产化,解决“卡脖子”技术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技术型、专业型人才花费了数年时间和精力去搞产业化,但因为他不喜交际,多年在实验室埋头工作,所以在职称评定上屡遭失败。因为现在职称评定唯论文风气太厉害了。

  为国解忧者,产业报国者,理应得到更高评价!我长期从事光学理论基础研究,也经常深入到各家企业一线去看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知道产业化多么不容易。每当想起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如严济慈、钱临照的报国事迹,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去做大事,创新的先进技术就尽力搞产业转化,实业报国。

  所以,我认为光明日报最近刊发的这组报道很有现实意义。欣闻北京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已开始为产业报国者破格评教授,这种导向很好,也很符合现在国家发展需要,我大力支持。真理总是来源于实践,也会越辩越明!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浙江出差途中连夜仓促写下,希望“抛砖引玉”,引起知识界的讨论,别再让搞产业的应用型科研人才在职称评聘时再受委屈。希望广大院士同仁和搞学术研究的人,都来为科技界破除“四唯”尽一份绵薄之力,鼓励更多的“张跃明”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祝光明日报越办越好!

  一位心系产业报国的理论物理研究工作者

  欧阳钟灿

  2021年4月14日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奏响巴洛克室内乐

  • 新疆吐峪沟:古村落迎游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