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二十九年,他在千米气象站守望风云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二十九年,他在千米气象站守望风云

来源:科技日报2021-08-23 10: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距离北京城区100多公里外的延庆区香营乡,矗立着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佛爷顶气象站,海拔1224.7米,是北京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1992年,21岁的韩文兴进站工作,是在佛爷顶工作时间最长的观测员。

  佛爷顶山峰,自古是军事要塞,观测站处在850百帕范围,是北京西北天气系统上游地段,对全市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这里也是韩文兴的第二个“家”。29年来的近一半时间,他在佛爷顶度过。

  从业以来未漏记过一次数据

  1978年建站以来,佛爷顶气象观测站一般只有一名气象员值班,通常一班儿半个月。站里只有两名观测员,轮流值班。

  最初,登上佛爷顶气象观测站的路,靠双腿。每次上山,韩文兴先从家骑车30分钟至40分钟到山脚下,把自行车寄放到黑峪口的村民家里,再抄小路爬三个小时的山,才能到站里值班。

  值班时,除每天进行气象观测,韩文兴得自己做饭吃,冬天要自己烧锅炉取暖。他说,1992年刚上山时,观测站只有三间平瓦房,木头门窗,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所有用水存放在四个大水缸里,缸里漂浮着小虫子。老鼠还钻过他的被窝。“三类艰苦站”名不虚传。

  本世纪初开始,佛爷顶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渐换了新面貌。2003年房屋改造,卧室、客厅、厨房都有了,搭建了煤棚,铺设了地暖,能看电视,能上网。通往气象观测站的山路,也变成了盘山水泥路,换班儿的时候单位派车接送。生活用水、煤气罐会定期用车往山上拉。

  2004年,气象站北面山头建了森林防火瞭望站,一间两层的小屋,也是一人值班。韩文兴算有了近邻。瞭望站没有水,要来气象站提水,两个寂寞的人借机会聊上两句。

  “守在站里,数据记得准,天气预报才能准。”29年里,韩文兴没有漏记过一次数据。

  2012年,北京市延庆区遭遇60年一遇的大暴雪。积雪封山,粮食有限。韩文兴把米饭改稀粥,三顿改两顿。一值就是40多天,一天观测任务也没落下。

  与韩文兴搭档的值班员不停更换,而他在这个寂静的岗位连续干了29年。当年同事口中的“小韩”变成了“韩哥”,现在成了“韩叔”。唯一不变的是漫长的寂寞。

  多次参与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

  与寂寞时间相伴的,还有知识海洋的滋养。这些年,韩文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在职大气科学课程,获得了本科学历。近几年,北京市延庆区举办北京世园会、承办北京冬奥会,韩文兴参与气象保障任务,尽气象观测员的绵薄之力。

  2019年的北京世园会,从演练阶段到闭幕,持续180多天,长达半年,跨越北京的整个汛期。驻场气象预报离不开实况观测资料,每次降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韩文兴都从头盯到尾。

  韩文兴的29年,见证了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全面自动化进程。2020年4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正式切换调整为业务运行。自记纸、电报机、人工编报……这些韩文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伙计”,退出历史舞台。

  亲历划时代意义的改革,韩文兴很高兴。他说,现在人工定时观测和定时发报基本取消,只保留雪深、积雪等个别人工观测项目。观测业务量明显减少,但对综合业务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响应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形势,韩文兴将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对观测设备的维修维护。“要具备故障判断能力和基础维护维修能力。只有保障观测设备正常运行,才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提升基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韩文兴说。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020年11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北京市共有79人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北京市延庆区气象局佛爷顶高山站气象观测员韩文兴,作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表彰大会。

  此前,韩文兴曾被评为“感动延庆”十大人物、北京市劳模。他说每次得奖,家里都挺高兴,就像歌里唱的,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家里的一半”。

  “只要山上需要我,我就继续守好这个站。”韩文兴说,把设备看好,把数据管好,选择高山站,没什么后不后悔。(倪元锦)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 上海启动新城绿环水脉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2023-03-21 06:40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2023-03-21 06: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2023-03-21 09:48
近年来,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2023-03-21 09:46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
2023-03-21 06:45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载更多